□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昨天是个特殊的日子,33年前(1986年)的这一天,上海市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今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其中,上海市共有12处文物入选,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成功入选并在昨天正式揭牌。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截至目前,上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达到40处。
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清水红砖配上白色浮雕……走进位于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草坪东侧的老图书馆,俨然穿越回了上世纪初。老图书馆建成于1919年,时至今日正好100岁。而像这样的文物本体在上海交大早期建筑中共有16处。从120岁的古老教学楼,到94岁的体育馆……在交大徐汇校园里,这些早期建筑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历史的变迁。
“上海交大这些早期建筑具有其独特性,一方面上海交大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上海交大校园管理办副主任苏卓君告诉记者,另一方面,很多建筑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材料和技术手段,承载着国家记忆,传承着红色基因。
记者获悉,目前,上海交大早期建筑已经在“建筑可阅读”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比如我们在每幢历史建筑门口都制作了二维码,通过扫码在线阅读,市民们就能了解建筑这一静态实体背后的故事。”苏卓君透露,此外,为打造“开放式的大学”,上海交大还对中小学生实行预约参观制度,今年以来,就有10万人次中小学生走进校园,零距离接触这些散落在校园各处的早期建筑。“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向更多的市民开放,推动文物的价值传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