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综合;社会

专家学者畅谈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持续加码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本文字数:789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近日,由徐汇区司法局、虹梅街道主办,虹梅司法所、仪电集团法宣办承办的2019漕河泾开发区法治论坛在沪举行。论坛以“开放创新  多元共治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围绕如何形成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合力、真正提高企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等问题进行了对话和探讨。

近年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持续加码,密集出台多项措施。更好的制度如何真正导向更好的营商环境,如何真正提升企业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是论坛聚焦的话题之一。与会专家们谈到,要对标最高标准、在更深层次上优化营商环境,还需要重点解决好政策措施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虹梅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蒲亚鹏谈到,从“法制”到“法治”的进化,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法治”实际上就是一种“共治”,是立法者、执法者、法律服务者和我们自觉守法者之间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而“共治”一定需要系统化的实践,“立法、执法、法律服务者和我们企业这些守法者主动积极地行动,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徐汇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许斌形象地比喻,靠全社会合力共同营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就像一场足球赛。“我们法院坚守最后一道防线,有点像守门员的角色。但光有守门员肯定是不行的,也要把风险未知都挡在前面,这时候就需要前锋、后卫,也就是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来形成我们共治、共建、共享的格局。”

去年,虹梅街道成立了“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整合基层资源,一年来共调处劳动争议、消费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1200余件。目前,街道正在酝酿联调中心“升级版”,在漕河泾开发区筹建一个“法治共建委员会”,高效引入法院、检察院、仲裁、公证等各类法律服务资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社会 A05 持续加码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2019-12-09 2 2019年12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