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情感档案

“废品先生”成名记

本文字数:3822

贰柒 制图

  □口述:绍光  记录:航羽

中国有句古话叫行行出状元,的确,成才的道路远远不止一条,尤其在现如今国内各级电视台打造的五花八门“造星”节目的大背景下,一些成名者可能过去只是一名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但一夜成名后却一跃成了人生赢家。

小谢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以前他只是以收废品为生,却在我的鼓励推荐下命运发生了大逆转。当然,其中他成名最关键的是对于吹柳叶的热爱和另辟蹊径的天赋技能。

我结识了会吹柳叶的老乡

那是两年前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刚搬到上海奉贤南桥不久,吃完晚饭后正和隔壁邻居老赵绕着小区周边散着步,突然听到马路尽头一阵悦耳的类似哨声的乐曲声由远而近飞逝而来,吹得超好听,旋律也很熟悉,哦,对,是汪峰的《春天里》。我正纳闷着,却看见老赵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于是问他:这是谁吹的?真好听!这是什么乐器?笛子?唢呐?都不像……

没等我问完,音乐声越来越近,直到看见一辆三轮车停在我俩面前,一个二十七八左右的小伙子从车上麻利地跳下,跟赵叔笑呵呵地点了点头。他看上去黑黑壮壮,一笑很腼腆,还露着酒窝,穿着有些寒酸,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憨厚朴实的乡下汉子。

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只见他嘴唇一动,给乐曲完美地一个收音,然后极其熟练地用手从嘴里拿出一片普通的柳叶来,把它放到了自己的上衣口袋里。

原来,刚才那悦耳的美妙乐曲竟然是由这片小小的柳叶完成的,还真是不可思议!他看起来和赵叔是熟人,用浓重的乡音问赵叔家里有没有废品卖?他现在可以到他家去收,而且如果小区街坊邻居有废品要处理的话,都可以联系他,说完给我俩送上他的名片,原来这位小伙子是收废品的呀。

我在一旁听到他的乡音很激动,这不和我正是老乡嘛!我立刻在旁边也用家乡话问他老家是不是河南商丘的,一问果然是,他也很高兴,再一问,竟然是同在夏邑县的,能在千里之外的大上海偶遇同一县城的老乡,真是莫大的缘分呀。

于是我俩就用家乡话闲聊起来,他姓谢,谢英龙,那年26岁,因为他岁数比我小,我叫他小谢。他来上海已经有三四年了,刚开始小谢在松江收废品,收得很不顺利,受到了当地收废品的人合起伙来排挤他,于是在那儿呆了半年就来到了南桥。我询问起他吹柳叶的心得,并提出要看看他的柳叶。说起他最擅长的柳叶,他一脸自豪。娓娓道来自己同一片小小柳叶之间的缘分。

由于热爱,他成了“柳哨小能人”

他家在河南夏邑县的农村,6岁时得到了他父亲给他的第一个柳哨,这是父亲在那年初春时用柳枝给他做的,并且还亲自示范要怎么吹才能吹出美妙的音符。幼小的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大概觉得这柳梢就是当时最神奇、最吸引他的玩具。从此就哨不离口,废寝忘食,就是睡觉时也要小心翼翼地放到枕头边。

很自然的,他吹柳哨的技巧也水涨船高,慢慢地就在学校和附近村庄里吹出了名气。不但在校联欢会上当众表演,而且不断地有一些小孩子慕名向他学习起吹柳梢的技巧,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柳哨小能人”。

大概总吹柳梢吹腻了,就想变点花样,后来他就用普通的柳叶吹,刚开始也很难吹出好听的旋律,可他经过不断地练习,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学吹新的曲目,终于吹出名堂来。可以说小谢是他们那个乡吹柳叶的第一人!

不过他只是普通的农村孩子,吹柳叶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手艺和技术。他又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勉强小学毕了业,然后就跟父母在家务农了。

后来恰逢村里有一对夫妇俩到上海收废品已经好几年,收入挺不错的,于是他就跟着他俩到上海来了。经过这几年的打拼,也渐渐站稳了脚跟。平时就是拉货和收废品为生,挣得还行。

他从自己兜里又轻轻地掏出那片小小的柳叶,温柔地抚摸着它,说:我的全部爱好就是这一片小小的柳叶!

小谢对吹柳叶的热衷深深打动了我和老赵,纷纷邀请他到家里作客。老赵把家里的废品无偿地送给了他,并且承诺以后在小区居民中多宣传小谢。而我则对这个老乡分外热情,把自己妻子和尚在牙牙学语的女儿也向他做了介绍。

在老乡会中,他认识了“另一半”

于是我和小谢就这样熟悉了,并且我把他带去了上海河南老乡会。老乡会定期举办活动,因为大家都是老乡,有共同语言,所以小谢很快就融入了角色。另外我也在老乡会里对小谢独特的吹柳叶技艺进行了大力宣传,大家一听很好奇,纷纷让他现场表演。

当小谢吹奏出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筷子兄弟那首动感十足的《小苹果》乐曲时,大家听得如痴如醉,都不由自主地跳起了广场舞。这样一来,小谢成了老乡会中的“演艺明星”,后来一有聚会时总会让他为大家表演不同的曲目。

时间长了,小谢的吹柳叶技能也越发熟练,会吹的歌曲由最初的20多首扩大到五六十首,性格也由最初的自卑变得逐渐开朗起来。

后来在老乡会的活动中,善于观察的我发现有一个叫小梅的清秀女孩每当看到小谢吹柳叶表演时都听得分外认真,而且总用一双害羞的大眼睛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而在私下场合里却不敢和小谢搭讪。

通过打听,我知道了她的情况:她今年23岁,初中学历,也来自农村,是上海一家宾馆的服务员,还没男朋友。我觉得小梅和小谢有戏,于是动起了心思,想撮合她和小谢成一对。

我把这个想法跟他一说,生性内向的小谢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和小梅认识,马上请求我在中间牵线。于是我安排了两个人单独约会,他俩见了几次后便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正巧这时老乡会中有人对我说,他看到自己所居住的区电视台有个栏目是播放有特殊技能居民的纪录片,觉得小谢挺合适上这个节目的,一旦电视台播出来后估计对他的现状会有所帮助。

我一听就觉得这件事有戏,在得到小谢明确表示参加的意见后我打电话给了那家区电视台,并和编导约定了我们仨在电视台见一面的时间。

到电视台后编导对他吹柳叶的技艺非常感兴趣,在彼此简单聊了几句后让他现场吹一下。

这次小谢选的乐曲是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当旋律一响起,编导听着听着眼睛就亮了,就知道小谢有门了。果不其然,在一曲吹罢后,编导就和他商量起拍摄的具体细节,并且拍板说如果拍摄成功的话,市电视台还会转播这部专题片。谈完拍摄的细节后,他还盛邀小谢参加五个月后市电视台举办的“百姓民星”才艺大赛,这个演员全是由有才艺的普通老百姓组成的大赛,小谢也答应了。

成了名人后,他还是我的小弟

随后的半年多,邻居老赵知道我和小谢比较熟悉,见着我就跟我叨咕怎么小谢失踪了?我神秘地一笑,让他这一段好好看看电视,没准会有小谢的好消息。

那段时间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我每晚都会坐在电视前看是否有小谢的专题片播出,守株待兔了一个月后,市电视台终于转播了小谢的纪录片,紧接着电视台又播放了“百姓民星”才艺大赛的实况,小谢以他独特而精湛的旋律征服了评委和现场观众。

别的选手只表演一个节目,可他是特例,共表演了两个曲目:一个是风靡海内外的《小苹果》,一个是美声唱法的经典曲目: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结果是他毫无意外地荣获了特等奖,并得到了10万元奖金。这下小区居民都知道那个吹柳叶收废品的小谢成明星了,他一下子成了名人。第二天老赵一见到我就说怪不得你让我看电视呢,原来小谢到电视台去吹柳叶了。

由于小谢有大半年见不到影子了,连妻子平时也在我耳边叨咕着:唉,人一出名了就不一样啦,这不,小谢一出名后再也不到咱家来了,以前一口一句“大哥”“嫂子”叫得多亲热……而我则劝她不要有什么想法,人一出名事情自然很多,不可能再像以前收废品那样时间比较自由。

又过了一个多月,小谢和小梅意外地出现在我家门口,小谢的穿着和谈吐和以前判若两人,整个精气神都让人无法相信他以前只是个收废品的。可他还是一口一个“大哥”“嫂子”叫得和以前一样亲密无间。

小谢刚一坐下就解释了这几个月的行踪:由于他在荧屏上的接连亮相,自己也成了当地小名人,一些不太出名的商家也请他拍广告代言。这时,沪上一家物业公司的总经理也向他献上了橄榄枝:聘请他当行政部副经理,暂定每月收入7千以上。另外,在新单位上班两个月后,他向公司请假,和小梅回了一趟老家,去见了彼此的父母。由于他再不是以前收废品的,这下小梅的父母高兴地合不拢嘴,还催促他俩早日登记结婚,小谢父母也当然赞成。

这不,他俩在老家刚结完婚,才回上海第二天就拉着小梅来看望我了。他诚恳地握着我的手说:大哥,嫂子,吃水不忘挖井人,你永远是我的好大哥、大嫂!

手记

条条大路通罗马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每条路都是我们的选择之一。行行出状元,英雄不怕出身低,不要自我设限。要知道:刘邦以前只是亭长,朱元璋当过乞丐,结果经过奋斗,他俩最后都成了皇帝。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让人们不论自己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应该尽职尽责,全力做好,每个岗位都可以创造一番成就。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做出成绩。当一个人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时,就会有强烈的实现欲望,当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那种专注的态度,那种执著的热情,那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都会在自己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乐在其中是对自己最大的犒赏,纵然他在这件事情上做不出丰功伟绩,那也无愧于“行业内的状元”这一称号。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个性,演绎不同的人生。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困难天天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面对困难,也要一往无前,即使道路坎坷,也要体面地走过,只要坚持才能见到成功的彩虹。记住:罗马不是一日建成,成功的道路也不止一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情感档案 B04 “废品先生”成名记 2019-12-11 2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