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文萃

山寨APP横行“指尖安全”谁守护

本文字数:4401

资料图片

  □刘旭

下单后10天内显示“已揽件”,15天后显示商品“已下架”,20天后没收到商品,维权投诉时,却被品牌商家告知没收到订单。今年“双11”,沈阳的张文柏网购时遇到“李鬼”APP,不仅被骗了购物款,还经常接到各类推销电话。

手机购物、挂号看病、处理罚单、生活缴费、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APP数量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与此同时,一些与官方APP名称相近、图标页面相似的高仿APP窃取用户个人信息、骗取钱财的情况也频频发生。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李鬼”APP真假难辨、禁而不止,已成为威胁“指尖安全”的一大隐患。

以假乱真,防不胜防

11月初,张文柏在浏览网页时不小心点到广告,下载了“淘宝天猫优惠券”APP。刚开始他没在意,但在每天三四条“9.9元包邮”“无门槛通用50元劵”“每日半价”“疯抢排行”消息推送下,他好奇地浏览起来。

仔细对比淘宝APP,这款APP图标红色背景正中间写有“天猫淘宝”字样,宣传语上写着“一家专门提供天猫淘宝内部优惠券的购物APP”,页面设计跟淘宝几乎一模一样,而且APP下载量也不小。下载页面内网友评论“下载这么多,就这个靠谱,真有优惠”“好用顺畅、就是在淘宝上买东西,值得推广”……经过一系列细节的“比对鉴定”,张文柏认为此款APP可信,于是下单购买产品,最终还是中了招。

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类似的案例在全国多地屡见不鲜:武汉李女士下载某医院APP,被收服务费105元,却没挂上号;石家庄刘先生下载图标为“违”的APP交罚款,结果被窃取个人信息;济南韩先生下载“××银行信用卡”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由于高仿APP与官方APP差别不大、真假难辨,使得后台程序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频发。

早在2015年,360公司发布的《安卓手机应用盗版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抽取的10305款正版APP样本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就对应了92个盗版APP。而到了2018年,360公司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网购安全生态报告》显示,1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李鬼APP呈愈演愈烈之势。

山寨一款APP只需2万到5万元

“注册备案、行业调研、专业策划原型、系统架构策划、U I设计、客户端开发、上架应用、后期维护,提供一站式服务……”记者采访发现,目前,APP制作门槛并不高,网上很多APP制作商家都能提供一站式、全套服务。

在记者“再三要求”制作高仿APP的情况下,一家宣传页面明确标注“本店不接市面上一切违法类程序软件开发”的店铺客服人员透露,可以山寨,1个月后能上架,价格在2万—5万元之间。数据由专门的服务公司提供,甚至包括刷评论的服务,评论价格为每条0.5元—2元。

APP做出来了怎么上线、有没有监管?“应用市场为赚服务费、追求流量和数据的光鲜,往往疏于甄别。”在APP技术开发行业从业4年的袁义透露,应用市场在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只审名称、内容是否违规。而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审核并不严格。

为了整治APP乱象,我国成立了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一些应用商店甚至在下载页上设置“一键举报”,可直接发送举报到工信部12321平台。然而,高仿APP常常“改头换面”,下架后重新上架。袁义透露说:“下架的APP不会花大力气整改或申诉,换图标、换文案、换应用截图、换开发者账号重新提交,很快就能解除下架。”

“处罚力度还是太小,打假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造假的速度。”某应用市场工作人员小安说。比如一款2013年上架的“W iFi万能钥匙”,因受到市场欢迎,冒充者多达1387款次。截至2017年3月,W iFi万能钥匙联合各大应用市场将其中1305款次山寨应用下架。但直到今天,各类高仿“W iFi万能钥匙”的APP仍存在于各大应用市场。

“只有出了事才会追究责任,否则除了下架,对于高仿APP的研发者、经营者并没有严厉的处罚措施。”小安告诉记者。

“指尖安全”谁来守护?

“打击高仿APP仅靠消费者小心是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

“应用市场守土有责”。在沈阳大全律师事务所律师邢燕看来,应用市场的把关至关重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手机应用市场要严格审核,把高仿APP拦在门外,尽到审核、安全保障的义务,否则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加大追责处罚力度,有利于治理乱象。”王磊建议,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强化联合执法,依法严惩高仿APP的研发者和经营者。轻则以不正当竞争行为追究责任,重则根据不同情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盗窃罪等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还要对整改不力的应用商店予以处罚。

邢燕则提醒消费者,在下载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官方软件,在手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平台下载APP,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阅读

人大代表建言规范APP乱象:

检察机关要用好用足法律监督职能

近年来,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Android手机隐私安全报告》显示,Android非游戏类APP中越界读取短信、通话记录、手机号码等行为非常严重。1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披露:19.16%的网络诈骗案件具有精准诈骗的特征,即不法分子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那么,在治理APP侵害用户权益面前,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包括司法机关如何发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律师协会会长尚伦生。

堵住APP管理漏洞三个问题要注意

《声音周刊》: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手机上安装一款APP时,需要在写满各种读取权限的用户协议上点击同意才能完成安装。对这样强行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您怎么看?

尚伦生:我个人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相对较少。因为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一般就放弃安装。但我身边的人常有抱怨,不胜其扰。在手机上安装一款APP如果有强行索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从民事主体权利的角度讲,个人信息具有人格性与财产性特征,强行索取必然会侵犯相关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从刑法上来讲,强行索取个人信息如果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个人信息以牟取不法利益,则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因此,下载手机APP时被强行索取个人信息,无论从民法还是刑法考察,都是违法或犯罪的行为。当然,对于使用者应当提供的如实名制等基本的信息,不属于违法行为。

《声音周刊》:要从立法层面堵住APP管理方面的漏洞,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尚伦生:在当前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大环境下,手机APP给个人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已经超出了手机作为通讯工具本身的价值。我认为在立法层面,堵住APP管理漏洞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需要明确。不是所有的个人信息都需要得到保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的需要,个人信息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披露,如网上追逃犯罪嫌疑人、公布被判处禁止令的被告人信息等。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时应当作出明确界定。

第二,要强化行业监管责任。APP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绝大多数非从业人员往往难以看到APP背后的“故事”。因此,行业监管至关重要。强化行业监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APP运营商的准入门槛,利用手机软件商城来限制违法APP进入安装市场;二是对从业人员的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加强。APP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APP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应当有所提高。

第三,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来打击APP违法行为。目前,我国手机APP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多为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这就导致公民个人在遭遇APP违法行为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我认为,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仅能够适用于APP的大范围侵权行为,但针对个案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要通过民事立法赋予公民个人相应的权利,让每一个APP的使用人都能成为APP的监管人。

深入治理APP乱象要加强检察监督

《声音周刊》:在深入治理APP乱象、守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您对检察机关如何更好履行自身职能,有怎样的期待?

尚伦生:近年来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尤其是提起公益诉讼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对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来履行检察职责,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及网络安全的做法深表赞同和支持。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要把重点放在监督上。

在深入治理APP乱象、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我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APP运营商的监管。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没有出台,但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确立了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规则,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等基本规范。这也是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有权通过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来加强对APP运营商的监管。

第二,向行业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检察建议不能只停留在APP运营商的层面。针对部分社会影响大、情节较恶劣的APP侵权案件,检察机关还要监督行业主管部门对法律的落实情况,要求主管部门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理APP运营商的违法行为。如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向部分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一号检察建议”,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声音周刊》:今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启动“信息通信领域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对于彻底整治APP乱象,您有什么建议?

尚伦生: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及行政主管部门、检察机关的介入,我相信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可以得到有效遏制。但除了针对具体的违法行为去解决问题,行政主管部门及检察机关更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或者消灭APP侵害用户权益的情况。这既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又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这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手机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APP作为提高手机使用价值的主要方式,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但我们不能因为便利就放弃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我们更应该重视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行政主管部门及检察机关综合运用执法、处罚、宣传等各种方式,从APP运营商、手机制造厂家、消费者个人等多个层面,来避免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的发生,共同打造和谐、安全的网络新秩序。  (来源:正义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文萃 B07 山寨APP横行“指尖安全”谁守护 2019-12-13 2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