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民
最近,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以来,浙江全省共“下”了1082名省市县管干部,其中省管干部35名。为什么“下”?两个字:庸者。
这条敢于“亮剑”的消息令人震撼。
“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实在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指示倡导了这么多次、这么多年,各级党委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措施,但像浙江省委如此严格认真执行落实的还不多见。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就列出了6个方面27种情形问题清单,主要包括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不够到位,疏于干部管理导致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频发,部分干部责任意识欠缺、履职担当不够等问题。开始对不担当不作为干部“亮剑”。
譬如,某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执行学校决策部署、推进学校重点工作存在畏难和懈怠情绪,学院专业建设呈停滞甚至倒退趋势;某省属企业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到位,存在不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重大投资决策等领域不遵循议事程序和规则等较多违规问题。听任这种庸官占着茅坑不拉屎,不加以处置当然不行。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容忍了庸官不担当、不作为,就会延宕党的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虽然这些庸官泥菩萨般不吃不喝不贪腐很乖巧,但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担当也不干事,党和人民要这样的干部又有何用!对此,浙江省委明确告知这些干部,他们下来并不是犯了其它错误,就是因为不担当、不作为。正如车俊所说,“过去人只要不犯错就可以一直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能动他,但是现在不行,你不干事、不作为、不敢作为、不担当,就是庸者要下。”令行禁止,敢动真格的,浙江处置庸官的做法不仅令人刮目,而且在官场上的震动与积极影响也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浙江让“能者上”的态度也是坚决的,毫不含糊的。为了把担当作为干部搞得“香香的”,让他们有舞台、能干事,他们正确认识谁洗碗多,谁打破碗的概率也多的“洗碗效应”,至今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共为1039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了问题,省委组织部为314名党员干部作了澄清证明。“有的干部泪水当场就下来了,感觉到是组织上对他的负责和担当。”“造谣成本虽小,杀伤力却很大。幸好组织及时帮我澄清,还了我一份清白。”正是如此,敢担当、能干事,难免会触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势必得罪人多,一时失误也有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总说“要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但可怕的是,有时一封匿名信就可能把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打下马来,怨怨屈屈地被作践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如若组织上不给这些干部撑腰做主,前车之鉴的效应就会使更多的干部学木偶、当菩萨,笑眯眯地混日子。这样才是愧对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嘱托呢。
“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能不能打开局面。”为了把担当作为干部搞得“香香的”,浙江省委实招迭出,既在省级机关领导班子集中调整的时候,打破提拔的“隐形台阶”,有6名在原单位班子里排名不是第一或排名靠前的副职,被提拔任厅级党政正职,又在最近表彰了100名“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其中不少是基层干部。能者上得去,庸者退下来,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不钢钢地才怪哩。
把担当作为干部搞得“香香的”,就会让那些“干啥啥不行,搞关系一百能”的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失去阵势,也会使那些不担当不干事的“笑面和尚”混不下去,更会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找到“给做主的组织”而精神振作、砥砺前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浙江省委“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较真做法,当属应予借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踏实举措。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