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做旧的复古招牌,卡通风格的“活泼”店招,浅灰色调的文艺风……这些风情各异的“个性化”店招,你会想到他们是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镇宁路)街区商家联盟“自治”的成果吗?
大数据、互联网、自动识别、远程操控……看到这些最“in”的词,你能联想到这是芷江西路街道老旧居民区里的非机动车停车库吗?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静安区第二届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中部分项目,试图从这些“静安经验”中解读“精细”却又不失“活力”的社会治理创新“智慧”。
商家联盟 透出“自治”新活力
从哥特式建筑到英式砖木建筑,再到新式里弄;从上海富春小笼,到西区老大房、颐品居……静安区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镇宁路)这条并不算长的百岁老龄马路上,汇聚了各种风格的建筑,也汇集了大大小小90余家店铺。
记者近日走进这条路发现,不同于其他道路两侧“整齐划一”的商铺招牌,愚园路上的店招极具“个性”:既有故意做旧的复古招牌,也有卡通风格的“活泼”店招,还有浅灰色调略显“慵懒”的文艺风,更显风情。
你很难想象,在数月以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此前的排查中,发现(愚园路)有40多家店招店牌存在安全隐患。”静安寺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拆肯定要拆,但拆除之后如何更新,成了街道思考的问题。
这一次,政府并没有“一刀切”,也没有“大包大揽”,而是选择尝试一种全新的方式——商户自治。“今年4月,在街道的支持下,我们90余家店铺组建成立了愚园路商家联盟,其中17家商户代表被推选为理事单位,负责联盟的正常运作。”愚园路商家联盟理事长陆文辉告诉记者,店招更新自然成为首个“试水”运作项目。
商户联盟根据《上海市城市容貌标准规定》拟定了一份商家联盟店招店牌导则,对店招店牌版面、文字与设置流程等进行了规定,并聘请该区绿化局专业人士、绿化专家等为导则进行法规上的把关,确保这份导则合规合法。
“其实刚开始我们其实是有顾虑的。”上海富春小笼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从1973年就在这里营业了,因为是连锁店,店招都有自己的元素和风格,客人也都熟悉了,我们担心重做之后反而对生意有影响。”
“既要保证安全,又要保留商铺的个性与文化。”陆文辉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大家个性化的需求,联盟还同时成立自治基金会,按照自愿原则自发筹集了一笔资金。用这笔资金,联盟聘请了专业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针对每家店铺设计“一对一”定制方案。
最终,经过多次推敲商量,上海富春小笼确定了店招方案并顺利挂牌。
静安寺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商家自治自管的方式,寻求街区活力与秩序的并存,实现最大个性化保留的全新探索和尝试。
党建引领 给商户与居民更多“获得感”
如果说,店招项目让商户尝到了自治的“甜头”。那么,由街道、居委、商家等党员力量融合的联盟联合党委的成立,则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化推进机制,让商户和居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在愚园路商家联盟理事长陆文辉看来,商家联盟其实就是商家与政府部门之间一贴“粘合剂”,一方面能够把商家的想法和需求汇总起来,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一些试点性工作也可以在联盟内先行试点。
“以前,我们商户遇到漏水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是去找居委会协调,现在我们有了更直接的反映渠道。”其中一家商铺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她举了个例子,今年7月,持续下雨的情况下,树叶堵塞导致商铺屋顶漏水,“我们发到联盟群里,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
其实,不仅是商户,商家联盟及联合党委的成立,让附近里弄的居民也从“自治”中有了“获得感”,沿街商户与居民间关系也更加融合。
早在垃圾分类正式施行之前,愚园路就是垃圾分类试点区域。但是,由于沿街没有垃圾厢房,因此很多商户便在关店后,将垃圾投放在附近的居民小区里。
“居民对此意见比较大。”陆文辉告诉记者,为此,商家联盟联合党委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最终,在街道的支持下,我们从5月份开始试点实行1天3次上门收集,效果很不错。”
据悉,目前,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镇宁路)已经成为无垃圾偷运偷倒、餐厨垃圾全程定时定点上门收集的示范道路。
联盟“自治”的模式,还让商家变得更加自律。日前,在商家联盟的倡议下,数十个商家自行拆除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卷帘门。
“愚园路上商家品类丰富,下一步,我们希望能联合起来探索文化营造,通过组织策划一些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到愚园路上来。”陆文辉表示。
“精细化管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管。”静安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发挥商家自治管理效能,如何挖掘愚园路百年文化沉淀,激活百年老街的青春魅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命题。
用智能为“停车难”开“良方”
车库硬件设施老化缺失、楼道“从天而降”的电瓶车充电线、小区秩序维护难……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芷江西路街道复元坊小区的非机动车管理问题一直是备受诟病的“老大难”。
但是,家住复元坊小区的顾阿姨最近很舒心,她再也不用拎着重重的电瓶回家充电了。
“你看,打开手机小程序就能看充电充到多少了,充满会自动断电,24小时随时取车存车都没问题,监控人脸识别。实在是太方便,太好了!”
让顾阿姨拍手叫好的这个车库,原来可不是这样子。“停车地方小,看守人吃住在这里,私拉电线充电,消防安全隐患多,回家晚了门就锁了。”居民的烦恼,居委会和街道都看在眼里。复元坊居委会书记顾艺玲告诉记者,为从根本上改变非机动车停放问题,街道决定借小区开展“美丽家园”升级版“东风”,与中国联通上海公司等第三方单位,携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对街道辖区内的老旧小区非机动车车库(棚)进行智能化改造。
“复元坊小区最先试点。”芷江西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田佳磊说,为了把老旧小区非机动车智能车库建设这个事实做好,复元坊建立了居民区党建网格,网格中的党员践行“四个带头”,带头签署支持建设承诺书、带头实现党员家庭非机动车进车库、带头参加维护非机动车管理志愿者队伍、带头参加网格走访,实现走访居民全覆盖。
最终,实施智能化非机动车车库建设的居民达到了92.94%,远超过了三分之二,车库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刷卡取车,防盗安全,还能手机管理充电
记者近日在改造好的智能车库现场看到,车棚是由膜结构材料搭建而成的,墨绿色沥青新材料铺设的地面显得十分干净整洁。“这里没人值守,居民推车进出和为车子充电,都通过刷卡进行。”顾艺玲介绍说,车库还安装了视频监控和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监控。同时,实行了一车一卡一编号固定停放。
更智能的是,居民可以实时掌握车子情况。“居民通过小程序,输入密码后,可以随意实时查看车棚内自家电动车的充电状态和安全摆放画面。”平台还可以实时传输数据,物业和街道网格平台管理中心都可以随时查看车库情况。车库还安装了报警系统,无线传输、远程报警的烟感探测报警器和悬挂式干粉灭火器,在电瓶车充电过程中,一旦发生电流不稳等状况,充电柱上的智能设备会自动切断电源并自动报警;若发生失火等情况,数十个悬挂式干粉灭火器也会及时自动喷粉灭火,报警信息也会第一时间发送至管理平台。
“居民停车费用和之前一样,一个月30块钱,街道还设立了公共责任险,将居民电动车纳入财产保险承保范围。”据了解,今年芷江西路街道已经改造竣工49个老旧公房小区智能非机动车车库,停放的车辆数量由原来的1625辆增加到2132辆。
如何更好辩证处理好社会治理活力与秩序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无疑一直都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静安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创新项目的总结和梳理,提炼其中的可复制点、可推广点,形成更多创新社区治理的“静安模式”“静安经验”,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