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3100万人口超大城市“智慧公安”提速运行!

上海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7年提升

本文字数:3293

民警参与社区综合治理

派出所综合窗口服务百姓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我每天下班都在凌晨以后,但走在街头从没担心过安全问题!”来自瑞典的酒吧经理Emma已经在上海生活了9年,她坦言对于经营者来说,上海给人以强烈的安全感。

上海,一座3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近日,第三方零点公司发布调查数据:上海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测评指数分别达到86.23和86.46,均创历史新高,这也是上海安全感满意度连续7年提升。安全有序,如何成为这座城市的“金字招牌”?

2019年,上海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最有序、最安全、最干净”的城市治理目标,全面推进智慧公安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创造了高品质生活体验。

来自上海警方最新出炉的一份年度“成绩单”显示:去年,上海命案、抢案全破,盗窃案件大幅下降,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亡人数、伤人数同比前一年实现“三降”,上海警方用一组组数据真正让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公安大脑”智能运算

9000余个小区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这么小的案子都破了,感到心里暖暖的!”去年11月2日,市民陈先生电动车电瓶被盗。3天后,他接到龙华派出所民警打来电话:案子破了!陈先生觉得很惊讶,自己根本没有报警,民警是如何抓住犯罪嫌疑人的?

惊讶的背后,是科技和数据力量的支撑。布设在社区、街面、楼宇的智能设备实时感知社会治安态势的“风吹草动”,经过“公安大脑”智能运算,将刻画违法犯罪行为的数据,即刻推送至一线执法民警手中的智能警务终端,大幅提升了公安执法办案效能。

“上海已经连续多年实现命案、抢案全破、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即发即破。”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指挥处副处长王广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00余个智能安防小区,实现了入室盗窃等可防性案件的“零发案”。“当可防性案件数量被压缩到合理区间后,公安机关就能把窃案、骗案当作命案破,从而向‘盗案必破、骗案必破’的目标进军。”

依托“智慧公安”,上海公安机关建立了各类实战应用模型,实现精准打击防范犯罪的目标,做到禁恶于初萌、除恶于即发。

去年8月,上海警方通过“智慧公安”实战应用系统,发现冯某、刘某、贾某密谋结伙抢劫。3人决定在上海会合后,赴浙江实施抢劫。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3人刚到上海,就被警方一举抓获。

据了解,在“智慧公安”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上海社会治安持续向好。2019年,全市报警类110、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同比分别下降15.9%、13.4%,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35.7%,破案数同比增加16.4%;扒窃拎包、盗“三车”案件同比下降57.5%、60.8%;入室、入民宅盗窃案件同比大幅度下降57.1%、56.3%,破案率均超过66%,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出现“拐点”,立案数下降28.9%。

智能感知 人车更加有序

交通安全系数和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瞬时最高客流22万人次、单日客流200万人次、总客流1200万人次……2019年国庆,上海外滩灯光秀刷爆微信“朋友圈”,流光溢彩的夜景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治理!这么多的人,如何确保零事故、零滋扰、零发案,做到安全有序、万无一失?

“我们运用大客流风险管控系统,每隔1小时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人流量,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外滩治安派出所所长刘海波告诉记者,系统会根据民航、铁路、旅馆等系统汇聚的数据,进行智能研判,提示民警进行分流引导,人流再多也不会堵。

“如今的上海街头,红绿灯不再只是‘灯’了,它能自行感知、收集数据,运用‘公安大脑’进行研判,给出信号控制最佳方案。”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自从运行“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以来,全市车辆拥堵指数下降15%,平均车速提升10%。

“智慧公安”让上海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和通行效率明显提升。2019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亡人数、伤人数同比下降10.5%、14.5%、11.5%,“高德”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提供的全国城市拥堵排名显示,上海已经走出了“全国十大拥堵城市”行列。

“智慧公安”建设能够精准管控与城市安全紧密相关的关键要素,让以往令人无法放心的一些安全问题可预测可防范,保安全、保民生的底气更足。

当前,上海公安机关还在进一步完善社区民警兼任居(村)党组织副书记工作,推动社区民警从警务活动执行者向平安建设组织者转变。

民警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广运用微信群等方式,汇聚了35万名可依靠力量、104万名热心群众,构建了自防自救、互帮互救、公助公救、梯次递进的全民安防新模式。

办事材料减少 审批时间缩短

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

近日,记者在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周浦派出所采访时注意到,前来派出所窗口办事的群众三三两两、来去匆匆。

“以前,每天来这办事的群众都会排到派出所门口,现在通过网上办、指尖办、智能设备办,许多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把事办完,所以人越来越少了。”周浦派出所所长沈泓告诉记者。

在受访民警的指导下,记者登录了“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现,可网上预约、办理所有需要上海公安机关办理的事项。比如,开具户籍证明,市民通过“在线开具证明”专栏就能点击申请,选择办理地点、智能识别认证、填写申请信息等完成在线申请。待审核通过后,市民可以在“我的证明”栏目进行下载打印,真正实现“零跑动”。

“我们全力扩大线上办事覆盖面,在2018年实现71项审批事项全部接入‘中国上海’一网通办门户网站的基础上,2019年又接入了67项服务事项。”市公安局智慧公安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72项事项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其余66项提供网上预约、预审服务;将172项民生事项接入“随申办”APP,在先行试点推出公安微信小程序的基础上,协调推动全市建成“随申办”小程序并接入240个服务事项,方便群众“掌上通办”。

为方便群众办事,上海公安机关将材料证明能减则减、审批权限应放尽放,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减少58%,办事材料平均减少52%,96项事项全市通办;大力推进长三角公安政务服务  “全域通办”,48项事项同标准办理,9项实现“一网通办”。此外,还在全市220个派出所建成集办户籍、办驾照、办护照于一体的“综合窗口”,真正实现让群众  “不找警种、不分区域、一次办成、全市通办”。

服务企业发展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年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亿元

“上海正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全球科技人才向往的热土,出入境政策让人感受到对人才的尊重。”新加坡籍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人吴俊杰今年在上海领到了“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获悉,为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大局,上海公安机关提请公安部、上海市政府签署《建立健全移民与出入境管理服务机制推动实现上海高水平开放合作备忘录》,国家移民管理局制定出台在上海及自贸新片区先行先试的7项移民及出入境政策。全面落实25项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措施,累计办理各类出入境证件135万余证次,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3000余人,居全国第一。

为进一步方便外籍人才在沪工作,市公安局会同市科委联合启用“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将原本属于两个委办局的窗口业务整合成“一窗受理、一并发证”,外籍人才申请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审批时限由至少17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

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海内外企业来沪投资发展,上海公安机关还进一步加大对各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危害营商环境的经济犯罪的发现、打击力度,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2019年以来,上海公安经侦部门通过打击犯罪、追赃挽损,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亿元。

此外,为服务、支撑夜间经济发展,上海公安机关遵循“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理念,出台了行政监管“违法必处”“无事不扰”、符合条件的大型活动“一次性许可备案”等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八条举措,在简化审批、强化防控、提升保障、维护秩序等方面,平衡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助力打造“活力上海、安全上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上海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7年提升 2020-01-10 2 2020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