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这份报纸跨越64年,讲述了1000期

本文字数:2989

1956年首期报纸名为《上海劳改报》

1993年曾改名为《希望导报》

1998年正式改名为《大墙内外》

《大墙内外》第1000期特刊

  □法治报记者  徐荔

确定选题、筛选稿件、编辑版面、校对、定版……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报纸采编流程,若是这样的流程在报社中看到,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但若这样的流程是在监狱中完成的呢?如果告诉你,在上海监狱系统有一份连接大墙内外的报纸,且已经有六十多年历史,出版了1000期,你是否会对它产生好奇呢?

《大墙内外》就是这样一份以“重塑灵魂的阵地、监狱文化的载体、连接内外的窗口”为宗旨的报纸,虽然它只是一份大墙内的刊物,但这不妨碍它在读者心中的重量,甚至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正是透过《大墙内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改变自己。

坚持六十四年的“记录者”

《大墙内外》编辑部有这样一个传统,在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把前一年所有发行的报纸装订成册,一本留档,一本放在书架上供翻阅查询。今年也不例外,1月2日,编辑部的民警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不同以往的是,因为正在准备1000期庆祝活动,过去所有的合订本都被拿了出来。这些合订本装满了整整6大纸箱,占据了小半个办公室。

翻开这些按年份排列的合订本,民警在墨色蕴藏着的历史气味中,透过文字和图片清晰地看到上海监狱工作发展的每一个历史瞬间。这些版面、文字中,也留下了每一个为改过自新而努力的服刑者的影子……

在庆祝《大墙内外》1000期的活动上,记者了解到,《大墙内外》最初的名字是《上海劳改报》,从1956年6月27日创刊开始,它就一直记录着大墙内外发生的故事,尽管经历过多次更名、改版,但这份报纸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1998年1月28日,这份刊物拥有了现在的名字——《大墙内外》。

《大墙内外》现任总编为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琦,编辑部设立在提篮桥监狱内,由提篮桥监狱民警承担具体编辑工作,同时安排提篮桥监狱服刑人员参与报纸制作。目前《大墙内外》以每期8个版,每月2期,根据需要增加专刊的形式向上海市各监狱邮寄发行,主要读者为各监狱服刑人员。

自1956年创刊至今,《大墙内外》始终以成为“重塑灵魂的阵地、监狱文化的载体、连接内外的窗口”为宗旨,刊发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作品,已成为上海监狱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服刑人员文化改造品牌,呈现出上海监狱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一大特色。

根据介绍,《大墙内外》首先突出的就是政治属性,着眼思想舆论引导。针对服刑人员中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意识薄弱的问题,报纸在大墙要闻、大墙经纬等版块中报道具有影响力和典型性的正面时事新闻,解读最新政策法规,普及历史知识。

同时,这是一份凸显以文化人,聚焦监狱文化建设的刊物。将“惩戒、规训、悔罪、向善”的监狱文化塑造贯穿于报纸的字里行间。大墙春秋、大墙文苑等版块定期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服刑人员文化改造重要内容。

作为一份大墙内的报纸,《大墙故事》贴近服刑人员生活,立足改造实际。在大墙感悟、大墙文苑等版块设置“反思录”“心语独白”等栏目,鼓励服刑人员积极投稿讲出自己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将《大墙内外》作为每月必读的刊物,并尝试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和改造心得写成文字并投稿。稿件被录用对服刑人员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他们从中收获改造动力,逐渐打开心门,加速自我改造。激发服刑人员文学创造的热情同时,也触发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被《大墙内外》抚慰的心

1984年出生的阮某是3年前因诈骗罪被判刑的,他要面对的是12年有期徒刑。阮某初入监狱接受新收集训的时候正是夏天,闷热的天气和长久没接受过的行为规范训练让他觉得有点难熬。其实相比天气,让他更烦躁的是不知未来会面对怎样的服刑生活,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眼界不算窄,但监狱,对他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地方。

说白了,阮某害怕。但阮某说,后来是一份报纸缓解了他当时的焦虑。

“一天午休时,我看到活动室不少服刑人员都取了一份报纸在看,好奇之下我也去看了,这份报纸就是《大墙内外》。”阮某说,那是他和《大墙内外》的第一次邂逅,“我本来以为这种内部刊物都是很乏味的,没想到不是这样。”

当时抱着读点文字静静心的想法,阮某看起了这份报纸,让他意外的是报纸内容让他非常受用,尤其是当期头版的减刑假释政策解读和一些服刑人员写的随笔。

只要好好改造,减刑假释好像是有希望的?看这些服刑人员的文字,监狱的生活好像没有那么黑暗?阮某烦躁的心好像被文字一点点抚平。也是从那以后,阮某开始关注《大墙内外》,几乎每一期报纸都不落下。

报纸上的新闻类、政策解读类稿件阮某关注,那些讲述思乡之情、内心愧疚的服刑人员随笔类文字,阮某也不错过。而且《大墙内外》给了阮某灵感,他也拿起笔将脑海中本一团乱麻的思绪一点点梳理,将自己对犯罪的后悔、对被害人及家人造成伤害的愧疚、对未来服刑生活的焦虑和决心化为文字,并向编辑部投稿。虽不是每一篇稿件都会被刊登,但在书写的过程中,阮某一步步找到明确的改造方向。

到提篮桥监狱服刑后,阮某因各方面表现不错及文字特长被监狱民警发掘,加入到《大墙内外》的制作团队中。

在这些年的制作过程和别人的文字中,阮某渐渐明白为何那么多服刑人员会关注这份刊物,“在大墙内这个狭小的空间,每个人内心对回归的渴望和憧憬目标几乎都是相通的,所以这些相似日常中提炼出的感悟很容易引发共鸣,还可能成为灯塔。”

打造一个能看到希望的平台

“过去,在盗窃犯罪中我屡屡得手,但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我得到的只有空虚和时时袭来的恐惧。今天,我在改造和学习中的每一次拼搏和追求,都伴随着一种充实感和幸福感。真正的生命从这里诞生,真正的人生从这里开始!”

这段文字刊登于《大墙内外》1991年5月25日第22期,文字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因盗窃罪被判重型的服刑人员通过6年的不断努力,不仅完成了高中学业及华师大中文专业的专科学业,还担任了初中语文教员,成为了大墙内的特殊“教师”,帮助其他服刑人员学习文化知识。

类似这样的故事与文字在《大墙内外》1000期的历史中比比皆是,因为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领大墙内服刑者认罪悔罪、弃恶扬善,成为拥有希望和未来的人。这也是《大墙内外》编辑部民警的共同追求,希望将这份大墙内的报纸打造成一个能让服刑人员“看到希望,找到方向,吐露心声”的平台。

《大墙内外》编辑部的民警闻佶告诉记者,因为这份刊物而改变的服刑人员不少,而参与制作报纸的服刑人员可能是最为明显的。虽然报纸编辑中,民警是那个把舵的人,坚持做到“第一声议、第一眼看、第一次校”,服刑人员只是参与较为基础的录入、整理等工作,但正式“上岗”前,他们也要经过采编“培训”。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教育。”闻佶介绍,参与内容制作前,服刑人员要学习报纸采编的相关知识,制作过程中,他们也会互相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制作的是一份充满正能量的报纸,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不断受到影响。而且只有他们自己的三观正确了,才能传递正确的信息和观念给读者。”

“我们是监狱人民警察,也是一份报纸的编辑。作为一名警察,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要尽职尽责监管、教育、改造服刑人员。作为一名编辑,则是要打造读者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大墙内外》编委会副主任、提篮桥监狱副监狱长顾春军明确道。

已经走过1000期的《大墙内外》没有停下脚步,它还在继续,传递信息、讲述光明和美好,连接大墙内的改变与大墙外的期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这份报纸跨越64年,讲述了1000期 2020-01-17 2 2020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