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在刑侦剧里,我们常常会看到某重要案件的负责人手拿一份文件,面色逐渐从凝重转为欣喜,“鉴定结果出来啦!”于是,案件就此柳暗花明……
因一个“鉴定结果”,案件的侦查工作就得以突破,这样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吗?日前,2019年“上海工匠”正式揭晓,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刑技中心声像室民警黄晓春作为来自公安系统的候选人获此殊荣。
多年来,他参与并协助破获全国千余起重大刑事案件,拍摄复原疑难残损生物印记3000多枚、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警用装备……黄晓春以相机为武器,让证据说话,在案件侦破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传奇的‘803’,是我心中的梦”
镜头,通常被用来记录优美的景物,留存美好的瞬间,但黄晓春的镜头对准的却是案件现场。随着灯光闪烁、快门咔嚓,固定下来的影像对案件侦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大多数男生一样,从小我心中就有着一个警察梦。受当时刑警片的影响,我也想要成为一名刑警,穿梭在各个案件现场。”1998年,带着满腹热情,黄晓春从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先后在长宁公安分局责任区刑队、刑科所工作。2004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黄晓春转岗到了传奇的“803”,成为了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的一份子。成为一名声像室民警,会不会和自己当初的理想有所出入呢?黄晓春坦言,由于自己的性格较为内向,平时“坐得住”,喜爱钻研技术,声像室的工作确实更适合自己。
现场物证提取不同于一般的摄影。在新的环境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针对遗留在现场的一些潜在生物印记,黄晓春主要还是沿用原先在分局刑科所积累的方法进行拍摄,但是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拍摄效果和周围的同事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那时候我很困惑和迷茫,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最终,黄晓春在同事及带教师傅的帮助下,系统学习了刑事照相理论,深入理解了生物印记的形成机制和拍摄方法。“他们不会因为你拍摄的水平不如他们就看不起你。相反,他们会把自己常年积累的好经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无私地传授给你。我所在的团队是一个注重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团队。”
攻破曲面物体上生物印记拍摄难点
2016年9月的一天,警铃突然响起。接报后,黄晓春和同事立即赶往案发现场。在初步勘察完毕后,黄晓春带领团队在房间内仔细搜寻,凡是可能留有犯罪嫌疑人生理特征的证据都不放过。然而,时间慢慢流逝,进展却似乎并不顺利。最后,现场的一个雪碧瓶引起了黄晓春的注意。
“案发现场有两个1.5L矿泉水瓶和一个雪碧瓶。那时候,我就推断,矿泉水是被害人自己买来喝的,而雪碧则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带来的。”凭着这个直觉,黄晓春和同事们直奔刑侦总队的实验室,同如何完整复原雪碧瓶上的生物印记“纠缠”了起来。
“饮料瓶本身是圆柱形,表面不平整,如果使用常规取证方法进行生物印记拍摄,将难以拍出完整生物印记,也就无从进行生物印记比对。”黄晓春表示,如果用传统手段拍摄曲面物体上的生物印记,印记会因光斑影响而变得不连贯。
因此,针对汽水瓶这样的曲面物体,黄晓春和同事们改变传统办法,大胆提出让物证在圆心360度转动,在转动的同时结合光源对生物印记进行拍照。经过几个小时不断地拍摄和反复生物印记呈现,终于,雪碧瓶上的这枚疑难生物印记被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而根据拍摄下的这枚生物印记,涉案嫌疑人被成功锁定。
事实上,黄晓春和同事们早已关注到曲面物体上生物印记拍摄的难度。他和同事们对各种曲面物体进行归类,针对球形、圆柱形的受光特点,对传统光源和摄影器材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
经反复试验,黄晓春研制出了“曲面物证展平系统”,正是凭借这一系列原创设备和曲面客体拍摄技术,黄晓春和同事们在多起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早在2011年,黄晓春就研发了曲面客体上生物印记检测的配光技术,操作简单、贴近实战、显现提取遗留在曲面客体表面潜在生物印记的效果优于以前的拍摄方法,得到了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
为办案时间上一个加速器
2016年12月,某小区发生一起命案,民警在现场发现了半枚混合生物印记。如何提取该证据?黄晓春使用了自己研发的一款成像系统,对该生物印记进行拍摄,成功提取了该枚印记,并锁定犯罪嫌疑人,大大节约了侦破案件的时间。
“以前,现场勘验人员为了提取到更多的痕迹物证,往往在一起刑事案件的勘验工作中要使用到普通数码相机、紫外相机和红外相机3种完全不同的照相设备,这给现场勘验人员带来了不便。”黄晓春告诉记者,“选择何种方式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取痕迹物证,为办案时间上一个加速器,是我一直在思考研究的方向。”朝着这个目标,2013年,黄晓春研发了具备紫外线成像、可见光彩色成像和红外线成像功能的系统,实现了一机多用,提高了现场勘验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物证的成像质量,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什么是他?
102名2019年“上海工匠”正式揭晓后,上海市已诞生了4批共计382名“上海工匠”。据了解,自2019年“上海工匠”培养选树活动启动以来,通过逐级推荐、层层选拔,全市共有573人参与角逐。最终产生的102名2019年“上海工匠”涵盖机械电力、钢铁、船舶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行业覆盖面广的特点。整体来看,2019年“上海工匠”还呈现出了学历高、技能等级高、岗位创新能力强等特点。
那么,一名拍摄生物印记等痕检照片的民警是如何成为“上海工匠”的呢?“侦查员长年活跃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第一线,是大家熟知的英雄。我们声像室的民警,用我们的专业技能为侦查员的查案破案提供支撑,是幕后英雄。”在颁奖现场,一身制服,手捧证书,黄晓春的脸上满是激动之情。
因为“坐得住”和“沉得下心”,黄晓春一步一步走得格外坚定。从2009年第一次参与科研至今,黄晓春的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获得各类授权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2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3次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奖;3次获得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奖;多次获得上海市公安局科技项目奖、技术应用绩效奖和基层技术革新奖;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警用装备……细数荣誉,黄晓春表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在破案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能为一线侦查破案提供帮助。
记者手记
“上海工匠”,是什么样的?相信大多数人都对这个头衔十分好奇,我在2019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上第一次见到身着警服、手捧证书的黄晓春时,也是如此。有幸的是,我在大会后有机会一对一采访到了黄晓春老师,在面对提问时,黄晓春耐心倾听、微笑解答,没有丝毫的架子。“你认为自己之所以能获得该荣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我直白的提问,黄晓春十分谦虚地说:“我觉得自己能获得这样一个荣誉,完全是因为我在一个工作氛围十分融洽的团队,拥有许多很愿意帮助我、鞭策我的老师”。黄晓春也坦言,刚入行时,自己看到案发现场也会感到不适,然而,身着警服,容不得自己退后。
在工作中,一点一滴挤出自己的时间,致力于攻克各种难题;为了研究如何呈现生物痕迹,在各种物体上 “按指印”……精于专业、却又时刻怀有谦虚之心,或许,这就是“上海工匠”。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我们的生活中,像黄晓春这样的幕后的英雄有许许多多,将荣誉作为对自己工作的肯定,从不曾害怕埋没自己,在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在英勇奋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