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非常阅读

日常生活法律关系的《十万个为什么》

本文字数:1614

《生活中的法学:法律问题与法律思维》 [德]鲁道夫·冯·耶林 中国法制出版社

  目录

一、火车旅行二、在旅店里

三、在租住的公寓里四、家庭生活

五、在裁缝店里

六、在书店里

七、在拍卖会上

八、与报纸有关的法律关系

九、房屋建造

十、邻里之间

十一、在街上

十二、在财务困境中

十三、社交生活

十四、在剧院里

【编辑推荐】

这本书可以称为一部日常生活法律关系的《十万个为什么》,对法学教学十分有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关系进行连环发问,不断纵深延展法律问题,让法学生的脑洞大开,启发学生的法学思维。本书充分结合了实践案例与理论学说,让法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深入思考并精准运用正在学习的法学知识。

原版书在1904年就已经在德国出了12版,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国十分畅销。

译者多年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精通多门外语,已出版多部翻译著作,获得读者认可。

本书保留了拉丁文、德文出处和原著边码,方便读者考证。

【内容简介】

全书设定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在列车上、在车站、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场景,然后根据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条件设定、条件转换和法律发问,如父亲给孩子零用钱是何种法律关系?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由于其标的微不足道,几乎不会引起诉讼,但对法学教育却非常有用,因为它们可以引导初学者从法律的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普通事件。作者搜集了大量这种性质的事件,并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了编排。该选集第一次出版是在1870年,当时是作为《不附判决的民法案例》第二版的附录出版的,之后不久,便独立出版了。耶林的这两部书开法学教育的风气之先,使案例课成为法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小册子也成为许多国家法学院案例分析课的必备图书。

【作者简介】

鲁道夫·冯·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十九世纪德国罗马法学者。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罗马法、民法教义学、法律史、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等。主要著作有:《罗马法精神》《为权利而斗争》《法学的戏谑与认真》《法律中的目的》《占有意思》。

译者

于庆生,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法理学、罗马法和民商法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代表性译著有:《论自由》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法律的故事》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2014年增订版)、《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与示范规则(第4卷)》  (法律出版社,2014年)、《法律的规则:历史、理论及其批判》  (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比较法哲学》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

柯伟才,男,广西合浦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欧洲法律史、罗马私法和民商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前  言】

译法

本书中的人名、地名、术语、制度及组织机构名称等一般按照通行译法译出。

为便于读者考证,书中所有拉丁文均保留原文;书中参考的德文文献均保留原文。

原著页码及脚注

除非另有说明,本书中所提到的页码均指原著页码,原著页码用边码表示。

本书中原作者所加脚注用数字注码,译者所加脚注用*表示。

英译者序言

英译者序言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中国读者也是同样有用的,因此将其一并译出,但本书正文内容的翻译不考虑英译者所做的修改和添加。

增订第八版作者序言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由于其标的微不足道,几乎不会引起诉讼,但对法学教育却非常有用,因为它们可以引导初学者从法律的视角去思考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我搜集了大量这种性质的事件,并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了编排。该选集第一次出版是在1870年,当时是作为我的《不附判决的民法案例》第二版的附录出版的,之后不久,便独立出版了。它在教学上的价值通过在此期间出现的新版本以及更多的译本得到了证明。希望这本小书还能进一步证明它对法学教育的用处。当前的第八版对之前的版本进行了大量的扩充,新增加的问题的序号用数字加字母的形式来表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阅读 B02 日常生活法律关系的《十万个为什么》 2020-01-22 2 2020年0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