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对原本专业的一个词汇——“核酸检测”熟悉起来。每天,关注所在城市或区域有多少经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成为不少人近期的习惯。
但你知道,作为临床确诊的重要判断依据,这些核酸检测都是在哪里完成的吗?一份病例样本的检测确诊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花费多长时间,负责检测的人又是谁?他们每天与病毒“交手”,不害怕吗?
带着这些未知,记者专访了其中一支与“病毒”正面交锋的“特战队”——静安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走近了一群可爱的“特战”队员。
其实,在上海,这样的“特战队”不止一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的勇敢和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实验室里“跨年夜”
1月24日大年三十凌晨,静安区疾控中心8楼的微生物应急检测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微生物检验科科长袁峰带着副科长蔡明毅、组员沈琦正在进行首个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实验。
当天傍晚,静安区疾控中心接到辖区内华山医院报送,需要对两个病例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接报后,中心立即派出专人专车上门取样,随后,病例样本被运回检验科实验室。
“我们立即组队。”接到任务后,袁峰没有二话带头响应。
身为党员的副科长蔡明毅也立即退掉了外出的机票,被大家亲切称呼为“大白”的沈琦也一起加入“战斗”。
当天晚上9点,三人一组的检测实验组一起走进了实验室。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实验组用了两组试剂,严格按照流程标准操作。经过一系列精细而繁复的流程后,最终检测结果显示:两个病例一个呈阴性,另一个呈阳性。
送市级疾控中心复核后,结果与袁峰他们检测的一致。
袁峰和组员们走出实验室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我们当时还开玩笑,说这是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跨年’过除夕”,蔡明毅回忆。
彼时,可能他们也没有想到,这样的“节奏”在此后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他们的“日常”,实验室也成为了“战场”。
实验室就是“战场”
戴上一次性帽子、N 95口罩,穿上一次性隔离衣,然后戴上第一层手套,穿上连体防护服,拉上防护服拉链、撕掉防护服上的胶条、封住领口等位置,再穿上一次性鞋套,戴上护目镜和第二层手套。走进第二缓冲区后,最后再佩戴全面罩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这些听上去就很繁复的三级防护穿戴程序,是检验科实验组成员们每天都要经历的。
“三级防护穿好一般需要半小时左右,独立完成比较难,通常大家需要互相帮助。”蔡明毅告诉记者,“被层层包裹后,你的动作都会慢下来,就连转个身弯个腰也不是那么方便。”因此,为了加快检测速度,实验组成员进入实验室前都不敢喝水,不敢吃太多的东西。
“进入应急检测实验室,你们要待多长时间?”
“一般是6个小时,因为要穿着防护服做实验,这6个小时我们基本不吃不喝,也不上洗手间!”队员们告诉记者。因为一旦出来就要更换一套,在疫情期间防护物资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尽量节约一套是一套。”
时间最长的一次,沈琦所在的实验组共检测了26个病例42件样品,上午进去的,直到傍晚才出来,创下了实验时间最久的记录。
“那次只能是午饭并在晚饭一起吃。”袁峰告诉记者,沈琦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时候,同事们帮他拍下了一张照片:因为连续穿着防护服时间太长,汗水干涸后,在里层的衣服上留下了一副“美人鱼”图案。
让袁峰欣慰的是,尽管大家面对的是疑似病人的病例样本,面临着感染的风险,但是这支16人的“特战队”里,却从来没人说过苦,没人抱怨过累,没人打过退堂鼓。
检测全程需“6小时”
为何穿上防护服要尽量坚持6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一般来说,一个核酸检测全流程走完大概就需要6个小时。”
袁峰介绍,她所在的实验室负责的,是静安区辖区内包括华山医院在内的7家有发热门诊医院的病例样本检测工作。
通常,医院采集到样本之后,会统一报送给辖区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再出动专人专车上门取样,放置在A类生物安全运送箱中运回。
随着疫情变化,上门取样时间方式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最早我们是医院有报送我们就上门去取,后来由报送取样改为集中取样,现在是1天取样两次。”
病例样本运回疾控中心后,便立即送至实验室,放置在生物安全柜中。“为了防止样本被污染,也防止人员被感染,病例样本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才能打开并取出。”袁峰告诉记者,样本取出后,首先要进行“前处理”,也就是在专门设备中对病毒进行56度灭活30至60分钟。
病毒灭活后,组员们会取出一定量的样本进行核酸抽提。核酸抽提需在大型全自动核酸抽提系统中进行,全程约需要1个小时。
抽提结束,加入成品试剂后,放入荧光定量PCR仪中进行基因扩增,整个过程需1个半小时。
“等到全部扩增完毕后,就可以在设备上查看并判断结果,根据CT值及扩增曲线综合判断是阴性还是阳性。整个过程大概需要6小时。”袁峰介绍,“有的时候,同一个病例可能会有鼻咽和痰液两个标本。我们最多一次拿到26个病例,也就是40余个样本同时进行检测”,蔡明毅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从大年三十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开始,团队就被分成了5组,一直24小时连轴转。截至目前,共完成397人次合578项次检测。
害怕吗?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患者临床确诊和康复出院的重要依据,也是接触者解除隔离的重要判断依据。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这支16人的“特战队”所表现出的团结、勇敢和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16个人里面女性有13人,最年轻的只有23岁。但面对看不见的病毒,她们却像战士一样坚强。”袁峰说,尽管大家面对的是疑似病人的病例样本,面临着感染的风险,但是却从来没人说过苦,没人抱怨过累,没人打过退堂鼓。
“直面病毒,你们不害怕吗?”
“其实说完全不怕是不可能的,这种直面病毒的环境还是很考验人的,但是,我们实验室的职责就是要及时有效地为临床提供技术依据,职责使然,我们没有怨言。”队员们说。
链接>>>
为什么核酸检测会出现“假阴性”?
谈及当前有媒体披露出现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问题,“其实并不是核酸检测不准。”袁峰分析,出现所谓“假阴性”有两种可能。
“比较大的可能是,早期患者病毒感染量不多。”袁峰解释,患者在做检测的时候因为体内病毒数量还不多,不足以被检测出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关,和人体排毒也有关系,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