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随着企业复工高峰的来临,各大商务楼宇、园区和企业都已进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如何?复工复产还面临着哪些问题?政府机构又为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哪些帮助?日前,记者走进一线企业,现场采访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发现企业正在逐步恢复运营和生产,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如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员工尚未到岗、复工审批流程严格等。为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普陀区设置了“防疫指导员”,为企业送去防疫最权威指导,而作为上海企业的“娘家”——上海市企业服务云紧急解决1.3万家企业的口罩难题,解决了许多企业复工复产的“后顾之忧”。
企业有序复工,但生产、防疫有压力
19日早上8点半,一辆辆大巴车从全市各地驶进位于普陀区桃浦镇的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记者注意到,每辆车上坐的人数不等,最少的只有三五人,最多的一辆是从嘉定南翔开过来的50座大巴,坐了48人。
看到大巴驶进公司,立刻有工作人员上车为每个工人测温,像这样的测温,一天要经过4次。只要有一次不合格,就不能继续上班,需要回家隔离观察。
除了大巴车,还有员工驾驶私家车进入,他们也都要经过严格的测温。同时,他们前一天下午都要向公司安保部门报备次日进厂区的车牌号、身体状况、有无离沪等信息,临时申请的不予通行。
施耐德公司总经理周白告诉记者测体温只是员工能够复工的一个方面,而员工要达到四个“百分百”才能复工参与生产,即返工登记,入园登记,戴口罩,进出厂区测体温。据介绍,施耐德厂区共有550名员工,现在复工的员工只有三分之一,这些人多为上海籍和未回老家的来沪人员。
在加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工作,虽然工作效率不低,但是周白认为还是不够。“这些工人分属于以前的三个班组,现在合并为一个班,虽然人数没变,但都需要重新磨合。”周白说。
而除了人工不足、效率低一些外,公司的运营成本急剧增加也让周白压力颇大,“人工成本占原材料的8%,但有的司机去外地送货后回来就要隔离14天,使得人手更加紧张。此外,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都是同事们从国外高价采购而来,这些都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据了解,施耐德公司平时的原料储备只够生产3-5天,如今物流交通不便,也限制了公司的生产进度。
施耐德公司生产部安全部经理樊青告诉记者,每天公司都会向车间内的员工配发一个N 90或N 95口罩,防疫物资消耗速度很快。目前,公司设置了专人,每天通过电话或微信沟通外地返沪员工的情况。目前,已经返沪的六七十人,预计下周总返工人数可以达到70%。而对10位湖北籍的员工,公司则暂不要求返沪复工。至于剩下的30%员工则受到外地封闭管理的影响,还不能确定何时返工。
复工后,员工吃饭是大问题,施耐德公司暂时无法将食堂的桌子安排为间隔1米,但他们有自己的防疫“妙招”。为了让员工能够“隔离”就餐,公司在每个餐桌上设置了一个“六宫格”的自制隔离纸板。在相对隔离的空间内,员工的就餐安全性大大提升。
设置“防疫指导员”,助力企业复工防疫
在施耐德公司的员工入园检查现场,记者看到,还有2名身上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随行参与检查,询问员工是否有咳嗽等不适症状。这并非厂内医生,而是普陀区组建的“防疫指导员”队伍,对于企业复工复产,他们将给出专业的防疫指导,如场所要如何定时消毒、避免人员集聚、合理处置废弃口罩。
据了解,2月17日,普陀区发布了《复工企业疫情防控指导工作方案(试行)》,明确要求组建一支专业的防疫指导员队伍,与属地街镇服务专员携手发挥联防联控作用,分片包干,加强对各园区、楼宇和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要求各相关复工企业严格落实人员管理、健康监测、环境整治和健康宣传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预防新冠肺炎在本单位感染扩散。
随着号令打响,“防疫指导员”行动起来,主动出击,分头深入各街道镇的园区和企业。
“我们的防疫指导员身兼多职,”普陀区卫健委副主任奉典旭介绍,“防疫指导员要督导复工企业来沪抵沪人员信息登记和健康管理落实情况,督导企业落实员工体温测量、戴口罩、勤洗手、重卫生等情况,并督导企业做好场所的卫生消毒和环境整治。如果复工企业有员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异常情况时,指导员负责为企业联系到附近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同时,防疫宣传和健康宣教等工作也是防疫指导员的职责。”
不仅如此,防疫指导员还与街道镇复工指导员一一对接。区复工企业疫情防控督导方案明确,各街镇对辖区内复工企业(园区、楼宇、单位)按地域划分片区管理,为每个片区指派专门复工指导员。街镇复工指导员负责排摸各片区内企业名单及来沪抵沪复工人员名单,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指导员与复工企业的对接工作。
市企业服务云解决1.3万家企业“缺口罩”难题
由35个委办局共同打造的上海市企业服务云,是上海市服务企业的官方平台,也是本市首个电子政商服务平台,被上海的大中小微企业共同称为“企业的娘家”。为了能够更好地摸清本市企业复工情况,连日来,市企业服务云工作人员深入各区一线,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复工难处。
市企业服务云负责人、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卫丙戊告诉记者,本市要求所有复工的企业员工必须佩戴口罩,而目前市场上口罩供应仍存在缺口,所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复工复产。调研显示,目前本市各区企业正在逐步恢复复工,园区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60%,但许多企业员工的到岗率却尚不足一半,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居家办公的人员。而这些复工的企业大多数为互联网以及生物医药和器械类企业。
通过综合分析市企业服务云平台上的各类诉求,企业复工复产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复工相关审批手续复杂严格,各区要求有所不同;员工数量不足,外省市员工尚未返沪或正在返沪后的居家隔离期;企业的防疫物资短缺,硬件上难以达到复工的标准。其中防疫物资短缺,尤其是口罩的短缺成为企业复工最大的障碍。
2月以来,在市企业服务云平台上留言有口罩需求的企业和机构用户很多,市企业服务中心的全体员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为企业“变出”足够的口罩来?一家中心重点跟踪的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大家的视野:专业生产防溢乳垫的上海护理佳实业公司凭借较强的研发能力仅用10天对原有产线完成技术改造,研发出了一种一次性口罩垫片,每天只换一次垫片,口罩则可以连用三天。
卫丙戊立即与护理佳公司取得联系,希望市企业服务云与护理佳联手,共同搭建一个平台,保障更多企业复工复产,先解燃眉之急。双方一拍即合,而且双方还约定每片口罩垫的价格为0.5元,即便后来原材料涨价了,口罩垫价格也没有涨。
令人没想到的是,产品一上线,需求爆棚,2天内留言数达3万余条,护理佳的人员根本不够用。市企业服务中心的全体50多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优先保障护理佳的口罩生产、供应。通过筛查和去除重复申请,共有1.3万个企业和机构有口罩需求。
经过一周的紧张供应,目前已经解决了5000个企业需求。卫丙戊告诉记者,争取下周就将剩余的8000个企业需求全部解决,全面助力企业的复工复产。
此外,从企业服务云平台了解到,不少企业无法复工复产是因为市场上下游还未畅通,有的企业生产了货卖不动,有的企业则缺少原材料。于是企业服务云紧急搭建起了一个内部供销平台,希望先通过会员单位之间的小平台,解决一些企业的实际困难。
目前上海新冠肺炎的新增确诊病例已经得到一定控制,总体上保持乐观,预计本月底到下月初将有更多企业考虑复工复产。而企业服务云也将提供更多的平台支持和沟通协调服务,助力打通企业复工复产的“最后一公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