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川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普陀区司法局获悉,全市首个家庭支持社区矫正平台——“家”油站·工作坊在该区成功创建,该平台旨在吸收更多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属主动参与到社区矫正活动中来,真正建立起服刑人员家属与司法行政部门沟通的桥梁,助力服刑人员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自“家”油站项目开展以来,已对十余起案件当事人的家属进行建档跟进,均取得不错成效。
社区服刑人员小馨是一名1999年出生的女生,2018年10月,她因故意伤害罪被静安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小馨在犯案时是在校生,年龄较小,一次聚会中,因琐事和被害人发生争吵,小馨遂持玻璃杯砸向被害人头部,致被害人左眼部受伤。小馨父母早已退休,案发后,小馨需要赔偿100多万元,父母只能为她四处借款赔偿被害人。
经过这次的事情,小馨的父母对她又恨又怜,非常担心小馨的学业及今后的出路,父女矛盾逐渐加深。了解到小馨的情况后,司法部门推荐小馨父母参加了“家”油站工作坊普陀区家属支持活动。在和“家”油站项目负责人、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博士马岩的沟通中,小馨父亲坦言,平时确实对小馨非常疼爱和骄纵,但女儿与父母的关系却并不融洽,老两口对女儿的生活和价值取向也不甚了解。
马岩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典型的放纵型家庭教养案例,父母注重给予,却没有设立管控底线。小馨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价值底线的意识,进入职业高中并住校后,原本微弱的家庭控制变得不复存在,父母成为提供小馨住宿和生活费用的物质来源,缺乏情感交流的父母根本不了解小馨的想法。
随后“家”油站运用在大数据分析中获得家庭支持模型进行干预,小馨也加强了与父亲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干预,马岩发现,小馨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改变,回到了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对于父母的意见也开始接纳。现在小馨平时坚持打工,尝试用自己的收入补贴家用。今年6月,小馨也将从职业学校毕业。
市社区矫正管理局选派到普陀区社区矫正中心的民警李正林也是“家”油站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表示,“家”油站·工作坊创立了“政府+社会组织+社工+家属”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家属通过建立情感联结,增强了与社区服刑家人的联系,让服刑人员对家庭关系的依附力加强,进而推进社区服刑人员的价值观向正向转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