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三级平台”筑起抗疫心理防线

缓解居民负面情绪,将疫情造成的心理创伤降至最低

本文字数:3230

长宁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24小时心理健康服务热线

长宁区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传授心理技巧

心理咨询类别中,与亲子关系相关的问题占比最大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孙医生,不好啦,我们街道居家医学观察的杨某某在家里吵着闹着要出门,把丈夫、儿子、女儿都打了,我们上门去看看吧,评估一下看后续怎么处理!”放下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医生的电话,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孙医生在向医院报告后,立即赶到了居委会。在那里,社区联合随访小队的队员已经在等着他了,这支队伍由街道居委精防干事、民警、社区卫生中心精防工作人员和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组成。

长宁区是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先行先试城区,在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针对民众在疫情中会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区卫健委会同区委政法委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用,积极组织指导区域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团队,依托区、街镇、居民区三级网络平台,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传授心理技巧,回应各方关切,有效促进疫情医疗防控各项工作措施高效落地。

心理防控与医疗防控同部署

2月2日深夜23点09分,一位女士给心理咨询志愿者打来了电话,诉说自己的宝宝刚2岁半,已经一周没有出门,宝宝的情绪爆发了,闹着一定要出去玩;家里老人在看了各种消息之后,觉得自己目前戴的口罩起不到防护作用,而在她家附近已经发现了确诊病例,这些都触及到了老人心理防线的底线;自己的爱人因为工作关系要值班,经常不在家;她一个人要应付家里老人喊、小孩闹,觉得很无力。她在电话里哭着对“心能员”(持证心理咨询师)说,“我不是个称职妈妈,也不是个挑重担的女儿。”

除去生活中的种种烦忧之外,在工作上她也烦恼多多。领导体恤她上班路途远,家里孩子小,让她不要去单位,可她一想到自己的同事都为了抗击疫情在一线奋斗,而她虽然在家坚守工作岗位,但仍为自己没有去单位上班而产生了罪恶感,甚至觉得自己像一个逃兵。

咨询师在耐心倾听她的讲述后,先是肯定了她在抗疫过程中做的种种努力,对她的状态和感受表示理解。对她当下的情绪爆发点,和她一起分析,找到应对的方向。最后,咨询师对她说,别把所有问题都由自己扛。家人本来就是相互支持、彼此抱团取暖,也正是因为如此,家人才是家人。把“自责”变成“感恩”,把“我不是个称职妈妈,也不是个挑重担的女儿”变成“我感谢拥有这样可爱的孩子,感激拥有能体谅我、帮助我的父母”。自责是一种自我消耗,而感恩则会让彼此更有力量。听完咨询师的讲述后,来电者说她从来没有以这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非常感谢对她的帮助,感觉自己心情好多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和病毒一样在人群中蔓延的还有许多负面情绪。

为此,长宁区委政法委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用,积极组织指导区域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团队,依托区、街镇、居民区三级网络平台,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传授心理技巧,回应各方关切,在做好医疗防控的同时做好心理防控,为疫情医疗防控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民众心情稳定,将疫情造成的心理创伤程度降到最低,有效促进疫情医疗防控各项工作措施高效落地。

为促进全区疫情心理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心理防控工作专班建立工作微信群,及时进行信息分享、工作交流、专家指导,并转发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国家心理援助热线项目办下发的《心理援助热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干预手册》、20余篇国内外相关专家文章,还统一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25问答案,进一步明确心理防控工作服务流程和指导原则。

线上与线下渠道同展开

疫情期间,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也备受关注。长宁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在疫情时期,依然坚持咨询师在家值班24小时服务。据统计,辅导中心每日安排30-40名咨询师提供线上咨询。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3月2日,中心共为辖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了疫情期间的心理咨询服务79人次。其中因疫情引起的心理咨询达到26人次,预约面询为3人,工作咨询、打错电话或测试电话为50人次。总来电时长为605分钟。

疫情期间主要遇到的咨询问题分别为:疫情焦虑情绪、疫情抑郁情绪、亲子关系问题、行为问题、学业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和师生问题。

有一名孩子正在读小学的家长来电,疫情期间,父母和孩子皆在家休息。有一次孩子吃了过多的食物引起胃部不适,感到呼吸不顺畅。之后就开始害怕自己得了新冠肺炎。因为疫情原因父母不敢也无法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于是孩子害怕得病的担忧就一直存在着。

从父母的描述中,心理咨询师感受到了孩子强烈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帮助父母和孩子采用呼吸放松的方法。这些天来,每当孩子焦虑,父母就会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孩子的焦虑依然存在,比如每天洗手的频率过多,体温一有变化就会紧张,害怕沾染家人的唾液等。甚至有一次,因为家人下楼一会,孩子出现了惊恐的症状。

对此,心理咨询师认为,孩子存在错误的认知,并建议父母找一些关于如何做好疫情期间卫生防护的信息,跟孩子一起看,给孩子做一个自我保护的正确引导,消除之前孩子自己建立的错误认知,同时每天早晚让孩子各做一次呼吸放松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

专业与社区队伍同发力

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专业的团队。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在这场阻击新冠病毒的疫情中发挥其团队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优势,帮助民众在注重身体防护的同时,适当采取有效措施调适心态,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负担,打赢抗击疫情战斗中的“心理病毒”。疫情期间,梦晓心理团队根据不断变化的需要,特别配备了为一线医生、社区干部、消防战士和居家孩子、老人等不同需求的专业支持小组,制定疏导话术预案,安排调度24小时值班人员。专业的敏感度和对美好生活、家园的热爱,让1100多位“心能员”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

1月31日大年初七深夜,中心接到了一位高三男生的电话,原来放假已半个多月,他的假期作业才刚完成过半,而且虽然假期会因疫情而延长,可老师又在网上布置了新的作业,他觉得自己在家管不住自己,容易分心,动作又慢,担心作业来不及做,更不要说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了。他对现状感到很焦虑,反倒是家里人对他没有什么要求,让他放轻松点,但这又在无形中给了他新的压力,让他的无力感越来越强烈,很痛苦,也对几个月后就将到来的高考感到迷茫和无助。

“心能员”(持证心理咨询师)在耐心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帮他一起分析了他现阶段的压力来源,并且教给了他一套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办法,让他将现有的学习任务进行划分,从而集中精力逐个攻破,这样既可以在过程中养成新的可以坚持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在一步步扎实推进的过程中,获得信心和动力。

经过疏导,来电男生的情绪好了很多,他说,他一定会用学到的新方法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和作业中,好好利用疫情期间这段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查漏补缺,制定个性化的复习计划。他还和心理咨询师约定,等高考成绩出来后也一定会来电告知。

据了解,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面向多个重点人群强化专业干预。针对精神病人社区肇事肇祸防控工作,依托三级精防网络,联合街镇—派出所—居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社区联合随访小队,上门指导患者服药,确保社区稳定。针对集中医学隔离点防控工作,区精神卫生中心专业人员与集中医学隔离点医务人员合作,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为集中观察人员提供“危机干预+一对一咨询指导”多维干预。

与此同时,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上海市白玉兰开心家园家庭服务社、上海徐汇区刘博士心理咨询阳光工作室、上海心灵伙伴览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华阳社区归去桃花源心理辅导中心、上海弘语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北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优乐意公益发展中心8家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建立了由200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队伍,与长宁10个街镇、185个居委会建立联系机制,为社区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心理专业服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三级平台”筑起抗疫心理防线 2020-03-17 2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