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夏天
昨天,上海宣布凡进入上海之前14天内,有过美、日、韩、英、法、德等16国旅居史的中外人员,一律隔离14天;该重点国家和地区名录还将动态调整。
日前,随着境外疫情升级的新态势,上海全面启动“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闭环式转运接送境外来沪返沪人员。来自上海法院、检察系统的干警“火线”支援浦东、虹桥两大机场,投入高强度、高节奏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此举彰显了政法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抗“疫”一线,留下了最美的逆行身影!
4小时执勤 脱下手套手已泛白
2月27日,上海高院直属机关干部防疫一线第三批服务队紧急驰援浦东国际机场。这是市级机关派驻浦东国际机场的首支服务队,也是上海高院服务队在高速道口、社区门口后奔赴的又一重点防疫关口。
当天16时,接到浦东国际机场的紧急任务通知,刚组建完毕的服务队立即派出10人先遣队,分别从7家法院赶往浦东国际机场,两小时内集结到位。
一线工作对防护要求很高,队员进入关口前,需要在海关工作人员指导下做好全套防护措施,防护服一旦脱下就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为了减少防护服的消耗,队员在上岗期间不吃不喝,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守一班岗。
上海铁路运输法院龚欢3月4日上岗,整整24小时没有休息;上海一中院陈洁是队里两位女同志之一,队友们说,陈姐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让我和大家一起上”,这也是每个人的心声。
“您好,请扫描二维码,并填报健康云。”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办公室法官助理练维宇穿着全套防护装备,对排队入关的重点地区境外旅客说。与此同时,他还帮助部分无法自行填报的旅客用公用设备统一录入。凌晨时分,面对扑面而来的境外旅客,他毫不退缩,有序开展着面对面的健康信息登记工作。当部分旅客因滞留时间过长而脾气暴躁时,他第一时间上前安抚情绪,尽快恢复入关秩序。
4小时的执勤之后,他脱下手套的双手早已泛白,除下面罩的脸颊也已勒痕满满,但他没有一丝抱怨,更没有一刻停留。“原以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会恐惧,但那时的内心却有一股坚定和勇气。”练维宇说。
为了做好入境人员健康数据的录入和重点人员隔离政策的宣传,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二庭法官助理阮申正在后台健康信息登记与前台宣传引导岗位之间随时进行角色转换。由于都是面向重点地区入境人员,因此对防护要求很高,但他们却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们放弃了休整时间,连续奋战,应对监测地区范围扩大、航班不定时飞抵等因疫情变化而紧急增加的任务。
“从大家疲惫但又坚毅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责任、奉献和担当,也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阮申正说。
“再苦再累也值了”
3月6日,上海金融法院干警朱佳、陈晓维出发增援浦东国际机场防输入第一线。
他们的工作战线前置到更接近停机位的位置、对自廊桥下来的入境旅客进行健康云申报登记、引导旅客接受流调和进入测温通道、仔细进行健康申明卡的初筛和再次核验、与重点国家地区入境旅客全方位、无疏漏、面对面、手把手的接触……
由于航班流量很大,有些航班的旅客已经在飞机上等了很久,难免会有焦躁情绪,陈晓维耐心地向他们宣传释明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防疫的政策,指导他们填写健康和行程登记信息。有些旅客没有中国手机号码或者国内的手机号码没有数据流量,无法在自己的手机上填写,志愿者们就用工作手机替他们填写,核验好他们在国内的联系人,再让他们入关。
“虽然也面临着不少旅客的不理解,但我们完成工作后收到的是更多旅客顺利出关的喜悦笑脸和感谢,这一刻,我们都忘了工作的危险和辛劳,打心底觉得再苦再累也值了”,陈晓维说。
朱佳所支援的岗位是指导入境旅客扫码登记信息。从重点疫区回来的旅客,排查程序特别多,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语言沟通、联络亲属与情绪安抚上。工作内容虽然不复杂,却是整个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中基础而重要的一环。
为了方便后续防疫跟踪追查,朱佳一点也不敢马虎。“防疫管控系统就是由这样简单的一个又一个环节构建而成,相信只要把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做精做细,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
“队伍临时,但工作标准不能临时”
长宁区是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和工作最为密集的城区之一,排查任务重,防控压力大。长宁区动员集结了一支以机关干部为主体的机场防疫志愿者团队,其中就包括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黄冬生和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汤鑫。
“前一天晚上开会到10点半,第二天早上培训了如何穿戴防护服、做好防护,下午所有人就奔赴‘战场’了。”刚结束下沉街道一线的志愿工作,黄冬生副检察长就紧接着前往虹桥机场进行支援。第一次穿戴防护服令他十分难忘。“N 95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一个都不能少,穿上才能切身体会,前线医护人员是多么不容易。”防护服很紧,穿在身上不一会就能捂出一身汗,口罩则勒得大家耳朵生疼,呼吸时产生的水雾经常让护目镜糊了眼。
作为长宁区现场接送工作组的负责人,如何带领好这支临时集结的队伍,让大家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各自发挥所长,形成战斗力,成为了黄冬生面临的一个难题。他第一时间组建了微信群,与队员进行交流沟通,不仅发现了日语专业的翻译高手,更有熟悉长宁情况的“本地通”。“通过交流能发现各种‘宝藏’,很多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入境旅客填报地址时志愿者需要核对其所属街道,信息是否准确影响到与后续到达住所后登记工作的衔接。“一开始我们都用手机查询,可有些查不到,人工比对门牌号速度又很慢,这时候一个地区办的‘老法师’走过来,他看一眼地址就能判断出所属街道,准确无误,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黄冬生说。
3月6日以来,黄冬生牵头驻点志愿者队伍不间断协调街镇车辆衔接、入境人员登记、分流接送、后勤保障和数据汇总等工作,以实现境外返沪居民及旅客从下飞机一刻直至安全抵达住所完成登记的“无缝衔接”守护。“我们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任务,虽然队伍是临时的,但工作标准不能临时。所有人都拧成一股劲,守好国门,服务好旅客。”
细节:不敢喝水怕上厕所
3月7日上午,黄浦区人民检察院青年干警束传江从早饭起就没敢喝水。这是他第一天在浦东国际机场担任防疫志愿者。
之前看别人穿防护服还不知道,原来这身“全副武装”,可以让人闷得透不过气来;同时尽量不喝水,也是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境外!境外!”随着机场对人员分流机制的启动,各区驻点工作人员紧张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束传江第一趟的行程,负责三名旅客。其中有一对来自意大利经转德国航班飞抵上海的中国籍母子,以及一名从日本回来的旅客。除束传江全程随车外,另有公安民警驾驶警车随后,送至各自居住地小区门口,所属街道居委会人员进行登记后进行居家隔离。
一路无语,束传江观察到,那对母子一直看着窗外,“通过眼神,我可以看到他们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情,尽管他们都是从重点疫情国家归来的,但是在祖国的土地上,我们一视同仁,隔离的是疫情,不隔离的是感情。”束传江发出这样的感悟。
4个小时后,送完第一批旅客的束传江回到机场。还没来得及休息,他就看到接待点已经积压了很多旅客。第二趟任务接踵而至,这次需要转送日本、韩国和中国籍共计9人。
“旅客们都归心似箭,我的电话不断响起,每个街道都想我先把他们的人送到。”束传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
在第二次任务中,束传江遇到了一些波折:途中,他被告知要将一名旅客送至宾馆隔离。他于是临时调整路线,安排司机将车辆开到隔离宾馆。但停车后,这名旅客却不干了:因为他事先并未收到要进行宾馆隔离的通知,因此不愿配合。
束传江立马向组里反映此事,并安抚好旅客情绪。但此时,束传江发现派出所民警已经在穿防护服了,“如果她坚持拒不下车的话,民警可能会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束传江心想。于是,束传江使用手机免提,让该旅客和其居住地街道工作人员直接沟通,这样的说服效果更好,最后成功让该旅客主动下车接受隔离。
随后,束传江和一名韩国籍旅客核对地址时,又闹出一个有趣的“乌龙”。对方说,自己没有住在“陕西南路”,而是“建国西路”。束传江想:“登记表上应该不会错吧?”到了才知道,这名韩国人的住所在陕西南路与建国西路的交口处,弄堂在两条马路上各有一个出口。因此,谁也没错,这就是“上海特色”。
当天,束传江负责的最后一个旅客成功交接时,已是晚上9点。“当我脱下厚厚的防护服的一刹那,我才越来越明白那句话——只不过是一群年轻人,学着前辈的样子。我们没有历经什么大的磨难,当时代的微尘落在我们的肩上,责无旁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