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勇
法治报通讯员 张峥华
酒后坐网约车,却发起了酒疯。不但辱骂司机,还动手打人。司机随即报警,而醉汉酒醒后也深觉内疚,但该如何赔偿呢?两人来到闵行区颛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安司法联调室寻求帮助。
调解员在多方了解情况后,采用“背对背”的方法,与当事双方分别沟通,最终在法律的框架下两人达成和解,一起侵权责任纠纷顺利化解。
【案情简介】
2019年1月初的某天,张某通过手机软件选择网约车服务,为他提供服务的是司机周某。到达目的地后,周某要求张某将吃完的饼干包装袋带下车,酒醉的张某听后情绪十分激动,不仅大声辱骂周某,还动手殴打了对方,周某随后报警。民警到达现场后,根据周某的伤势开具了验伤通知书,并将情绪亢奋、胡言乱语的张某带回所内进行详细询问。张某酒醒后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懊悔不已并愿意适当补偿周某。于是,张某与周某就赔偿金额问题,向颛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安司法联合调解室提出调解申请。
【调解过程】
调委会接到纠纷后,调解员立即与派出所相关民警进行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并经分析认为,本案只是由一桩因误会引起的侵权责任纠纷调解案。
于是,调解员与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并约定调解时间。调解一开始,调解员表示,希望双方都能收敛脾气、调整心态、平复情绪,尽快解决纠纷。调解员先了解双方的想法,同时给双方一个能宣泄情绪的窗口,为之后的调解做好铺垫。周某表示这次的遭遇给他身心都带来了的巨大伤害,因此提出6000元的赔偿金额。张某听后立即跳起来,没等周某解释,便情绪激动地指责周某的行为是讹诈。调解员见状一边安抚张某的情绪,一边劝说张某听完周某的陈述。随后,周某解释道,他在就医治疗后,并没有完全康复,身体仍旧感到不适,之后还需要继续检查治疗,而医院也针对他的情况开具了病假单。但是家中有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需要他养活,因此他忍着病痛继续工作,所以提出要求对方给予6000元赔偿。听完周某的解释,张某仍旧不同意对方的赔偿方案。
双方对责任分担并无异议,但在赔偿金额上产生巨大分歧,于是调解员及时调整策略,采用“背靠背”的方法,单独和双方进行沟通。张某告知调解员,他是外来务工人员,个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承担对方提出的赔偿金额。调解员表示个人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成为逃避赔偿的理由,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三条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八条的相关规定,他的侵权行为造成了周某的损伤,应当对周某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而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相关规定,他应当对周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进行赔偿。张某听后,表示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3000元的赔偿。随后,调解员找到周某,首先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其次将张某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介绍,劝说周某能体谅双方同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比较艰辛的情况,另一方面周某如若坚持原有诉求,可能导致无法及时结案,迟迟拿不到赔偿款,不如适当退让,降低赔偿诉求。周某在一番深思熟虑后,表示愿意将赔偿金额降至4000元。调解员通过核算周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之后认为这个赔偿金额比较合理,于是将这个赔偿方案告知张某。张某在调解员情理法相结合的劝说下,最终表示接受。于是,双方再次会面,张某主动向周某赔礼道歉,双方商定赔偿金额,握手言和。
最终,在调解员的努力之下,双方达成一致,并签订人民调解协议。
【案例点评】
本案是一起因人身伤害引发的侵权纠纷,双方对责任的分担并无异议,但双方均为外来务工人员,且都上有老下有小,经济状况不佳、生活比较困难,因此对赔偿金额的意见差异较大,导致案件的调解难度加大。调解员在本案的调解过程中,首先在前期通过和办案民警的沟通详细地了解了纠纷的经过,并分析双方的个人情况、心理情况和争议焦点,同时制定调解方案。然后,在调解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灵活改变思路。最后,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出发,帮助当事人分析和认识纠纷解决方案的利弊,从而引导当事人适当作出退让,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化解纠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