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晚报》报道,公安机关在2019年捣毁一多人诈骗团伙。被害人员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共计6800余人。其中,多为老年人。
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陈某在某地成立永康堂中医馆。该中医馆不直接对外营业,而是通过网络广告推广业务。
在网页上,陈某发布治疗耳聋、耳鸣及鼻炎的广告页面。通过对销售人员的诈骗话术培训,使其大体熟知耳鸣、耳聋疾病的相关症状和危害。随后,谎称自己为医生助理,向老年人推荐治疗耳聋、耳鸣及鼻炎等疾病的药物。把与病人病情无关、没有治疗效果、价格低廉的药物以高价推销,从中获取巨额非法利益。
结合代理的案件,山西弘韬律师事务所刑事部副主任史晨烨律师总结出以下七种推销药品或保健品的常用骗术。
洗脑推销
某些商家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让推销人员与老人沟通交流身体情况。在交流过程中,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以这种方式引起老年人注意,进而为推销药品做好铺垫。
亲情推销
很多推销人员一见老年人就喊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哄着老人高兴,以这种方式放松老人警惕,为推销自己的药品或保健品建立“感情”基础。
免费体检
某些保健品商家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给老年人呈现一种身体急需调理或治疗的假象,从而吓唬老年人掏钱购买高额“神药”或保健品。
送旅游或小礼品
很多商家利用某些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通过免费赠送鸡蛋、水果还有小家电等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前去听课。为他们给老年人洗脑提供机会。还有一些商家,在推销时称购买该药品或保健品立即赠送国内外多日旅游,骗取老年人信任。实际购买后发现,所谓的旅游也只是不值钱的购物游罢了,很多老人因此受到了二次诈骗。
“专家”营销
很多商家会通过打广告、发宣传页等方式,宣称自己聘请某某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数十年,可免费看病诊断等等。而在看诊过程中则不断推销自己的药品或保健品,殊不知该“专家”可能连医师资格都不具备。
虚构药效
推销员在介绍其代理的药品或保健品时,夸大该产品的功效和作用。打出“一盒见效”“包治百病”等标语。而多数老年人要么体质偏弱,要么长期被疾病困扰,当某种产品称能够治愈自己的疾病时很容易被蒙蔽。而事实上,这些高价“神药”就是一些成本低廉且无任何药用的替代品。
“喊口号”推销
很多商家在组织所谓的健康课程前,推销人员会隆重欢迎“专家”入场。而在宣讲中,推销员会组织老人喊“我要健康”等口号,播放产品介绍视频,讲述该产品发明过程何其艰难,问世意义何其巨大,通过烘托气氛迷惑老人,使他们对这些“神药”的效果深信不疑。
(郭卫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