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强调“平战结合”,也就是说,它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战略决策,除了疫情期间要重视公共卫生,还得把公共卫生渗透到日常生活,作为每个人自觉的“常规行为”。
成熟文明的卫生观念,涵盖了两个方面,即:公共卫生体系和个人卫生习惯。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人从霍乱大流行中吸取教训而制定的全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中,就强调了个人卫生习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政府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同时,公众也在逐步强化文明的卫生观念,摒弃一些习以为常的陋习,改善日常行为。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么一个理念:“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个人日常防护,当从养成好习惯开始。诸如:生活物品专人专用;家庭洁污区域严格分开;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接触污染物要使用手套;马桶冲水要放下盖子;咳嗽、打喷嚏时尽量用肘遮挡,吐痰时要用纸巾包裹或擦拭;避免用可能污染的手直接接触眼口鼻;面对面说话要轻声轻气,防止飞沫四溅;使用公筷公勺等等。上海市制定《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就是着眼于全体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持续提升,个人日常防护常备不懈。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行为不止是疫情特殊时期所必须,它们理应成为一种长期的社会风气和个人习惯。倘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社会规范的建立和科学观念的普及,有赖于每个人都成为疾病防控第一线的一分子。
美国公共卫生管理专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经过调查和检测,以大量的病例分析得出一个数据:10%的疾病与医疗有关,20%与环境有关,20%与遗传有关,而50%则与个人行为有关。可见,卫生预防与疾病治疗、个人的日常防护与减少疾病有着相同的价值。基于此,重视和践行个人日常防护,须臾不可或缺! 沈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