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父子同为“摆渡人”

本文字数:1298

  □讲述:成飞扬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民警

整理:法治报通讯员  陈培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有人说,监狱人民警察是服刑人员改过自新路上的摆渡人。开始我并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说,直到有一天我登上了父亲所在的“船”,父亲在船头,我在船尾,我们同舟共济,特别是经过这场抗疫斗争,我对这句话的含义、对父亲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鼠年开岁,疫情突袭,监狱的征召令也随之而来。

“爸,你是第几批值班”

“我是第三批,你呢?”

“我也是第三批,那我们还可以一起过个年。”

本打算在从警的第一个年头,与“老法师”老成,也就是我的父亲,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民警成玉标来个“年终论道”,但很快监狱的安排又有了变动。一名同志因外地返沪居家隔离未满14天,按照防疫要求不得入监执勤,监区警力有了缺口。父亲知道后,主动请缨,提前进入防疫阵地。

“我先去执勤了,你也做好准备,万一有新的变化,要严格按照监狱的命令落实。”父亲说了这样一句既像安慰又像鼓舞的话后,我瞬间理解了什么是作为监狱事业的一份子——“人民警察,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也理解了人民警察“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情怀。

父亲一直是我的精神依靠,特别是2012年3月,母亲因为一场车祸去世后,父亲从此便充当起了母亲的角色。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对于家务活一窍不通的父亲一步一步学着做,每次吃饭我都能看到父亲疲倦而略带歉意的眼神,仿佛在说,“孩子对不起,将就着吃点吧。”

假期里,一个人居家备勤,回想自己的从警之路,不禁感慨万千。我的人生也曾有过迷茫,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父亲对我说,“这个世界本就是复杂多变的,你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也可以选择逆流而上,不管你以后是否有成就,我唯一的希望是你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思考着父亲的话语,我幡然醒悟,我告诉父亲,我想辞职参加考试,和他一样,当一名人民警察。

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监狱民警后,我觉得父亲心里的一块石头仿佛落了地。

不知不觉,我从警已过了半载,以前我是看着父亲在改造战线上为人“摆渡”,如今我接过了船浆。

上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父亲为人正派,工作负责,时刻要求我做事要和做人一样认真。有一次父亲在监控视频中看到我执勤的状态不佳,他直接一个电话打过来,严厉地批评我,“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要尽心尽力,不能有丝毫懈怠!”

以前父亲在家里几乎不提工作,现在茶余饭后,我们有了不少共同话题,他会向我传授多年以来的管教工作经验。我很庆幸能有这么一位“带教父亲”,有他在前面引导,能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不少弯路。

3月1日我们换防,我终于见到了执勤一个多月的父亲,他比以前瘦了,跟着行进的队伍,我匆匆向内,他匆匆向外。

身着藏蓝与父同舟的半载,我俩总在匆忙之间彼此擦肩而过。人生似乎也是如此,很多事情不会给你时间去准备、感叹,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风雨同舟,携手前进。

疫情面前,我们不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无疆大爱,也不谈“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家国情怀,此刻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坚守并相互支持,只有同心同力、众志成城,才能迎来雨过天晴,风和日丽。

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在心里说了一声——“父亲,请放心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父子同为“摆渡人” 2020-04-17 2 2020年04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