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她在雷神山与病毒搏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士戴倩

本文字数:1677

  □见习记者  翟梦丽

与病毒的较量,看不见硝烟,也听不到枪炮声,但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危险几乎无时不在。27岁的戴倩,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90后护士,在这次战“疫”中,她主动请战,作为上海第八批医疗队的一员,进入武汉雷神山医院支援,在一线与病毒斗争。

第一时间送上请战书

抗疫前线,武汉医护人员告急。仁济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征集医护人员奔赴一线,戴倩得知消息后马上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2月18日,上海第八批医疗队集结,她便是其中一员。从号角吹响到踏上去武汉的征程,只用了24个小时。

“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戴倩回想起来才发觉,短短的一天竟发生了这么多事。为了去武汉不耽误事儿,戴倩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长发剪短。随后,她面临更艰难的考验:如何告诉家人自己即将去武汉。从报名起,她就一直瞒着父亲。再三做好心理准备,她鼓起勇气回家收拾行囊。在饭桌上,听说她要去武汉,戴倩的爸爸,一个平日里跟谁都乐呵呵的中年男子竟忍不住哭了。父亲忍不住担心一直问:“你才二十几岁,个头又小,你吃得消吗?”戴倩回想起那天的场景也忍不住哽咽。

防护服下的艰难操作

“来到雷神山,穿上厚厚的防护装备,还没开始工作就头晕起来,刚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这时候,我心里有些慌,但还是强迫自己平静下来”,戴倩回忆道。气道护理、静脉穿刺、卧位护理……这些平日习以为常的操作,在这里却无比艰难。厚重防护服下笨拙的身型、双层手套下迟钝的双手、防护眼镜下雾气朦胧的视线,每做一步护理操作都喘得慌。为了适应这样的工作状态,戴倩每次进舱前,都要先拉伸四肢,在鼻梁上粘贴减压敷料,在护目镜上涂抹防雾液体,给戴上手套的十指做做手指操。

最大的困难还是体力不济,虽然每班进仓工作4小时,但没有一个班次会准时下班,几乎每天都有7到8个小时在医院里。不停轮班加上护理重症患者的压力,护士们的睡眠大多出现了问题,碎片化的休息很难保证精神充沛。为缓解疲乏,上岗前戴倩总要先给自己灌一杯咖啡。

ICU里的生与死

在雷神山ICU,生死决战常突发在几分钟内,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工作3年的戴倩,仍会被深深震撼。戴倩还记得自己护理的第一个病人是位阿婆。那天交接班时,阿婆的生命体征还比较稳定,正在高浓度吸氧。可就在护士们交接工作的10来分钟时间里,监护仪突然发出急促报警声,阿婆的氧饱和度极速下降,出现了呼吸窘迫。戴倩立刻放平床头,拿起床边的呼吸球囊紧扣口鼻。三分钟,床位医生进舱抢救;十分钟,立刻插管、调呼吸机参数、用药……尽管已用尽全力,可最终阿婆还是走了。那天,戴倩一个人在病床旁坐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

令戴倩印象深刻的还有15床的病人老钱,这是她护理过最艰难的病例。为了改善他的呼吸情况,5个医护人员一起为他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要把老钱从仰面睡变成趴着睡,每十二小时重复一遍,并且还要不断变换睡姿。给插管病人翻身看起来简单,但一个小小动作就会影响到他的生命体征。翻身的过程,要同步好5个人的动作。“我们多尽一份力,同胞就多一份安全。”戴倩一遍遍替他翻身,也不觉得累。在所有的护理中,最难的是做气道护理,需要每天数次口腔护理、更换口插管的牙垫和胶布。戴倩将气道护理形象地称为一门“走钢丝”的活儿:口插管如果脱出,病人会面临窒息的危险;冲洗时一个不小心,病人会咳呛,加重肺部的感染。

为尽早帮助老钱康复,恢复自主呼吸,护士们决定给予他浅镇静,但病人在浅镇静下很容易咳呛。有一次戴倩在操作时,还没开始吸痰,痰液已经流出他的嘴角。即便是做了三级防护,她依旧感到紧张害怕,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完成了操作。在戴倩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老钱终于有所好转,从武汉回来后,戴倩仍保持着和他的联系,时常打电话过去问问他现在的恢复情况。

在武汉的40多天,戴倩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也在飞速成长。在雷神山医院,戴倩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也是最郑重的一次。3月8日,戴倩在雷神山入党,终于圆梦。“抗击疫情是我们最好的成长礼,经过抗疫战火洗礼与淬炼的青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 她在雷神山与病毒搏斗 2020-05-06 2 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