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交易行为,防止随意扩大适用刑法追究,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记者昨日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获悉,该院近日公布了第二批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典型案例,从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民营企业经济纠纷、切实增强民营企业财富安全感、依法妥善审理民营企业与政府、国有企业之间的纠纷、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等方面,为全市法院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引。
上海高院认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民营企业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来解决经济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践中,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同程度上存在人员、财务管理不正规或公私账户不分等不规范的行为,使得其在提起民事诉讼时可能存在夸大诉讼请求金额等情形。
司法实践中,应严格区分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依法保护合法交易行为,防止随意扩大适用刑法追究。对于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民事争议,如无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宜作为刑事案件处理,可通过民事、行政手段予以救济或规范。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对于界定刑民案件界限,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避免民事纠纷刑法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对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先后制订了《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司法文件,发布了第一批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典型案例,指导全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