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2020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

让“甘坐冷板凳”的科技人才得到更多褒奖

本文字数:1021

  □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昨天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大会上发言。在这个题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的发言中,一些“真话”“实话”获得好评。

葛均波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圈子”文化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去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自觉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良好机遇,弘扬科学家精神正当其时、正当其势。

在葛均波看来,当前,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重要支撑,尤需在四个方面着力: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激励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激励科技工作者甘为人梯、奖掖后学,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进一步健全激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作为的体制机制。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葛均波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因此,他建议,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

葛均波说,近年来,一些束缚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议进一步健全激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作为的体制机制。应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进一步补齐科研管理短板,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激励力度,提升科技工作者获得感,切实发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作用,把科技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0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A05 让“甘坐冷板凳”的科技人才得到更多褒奖 2020-05-25 2 2020年05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