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救助未成年人从“心”开始

上海法院积极探索未成年被告人心理干预机制 护航罪错少年自新回归

本文字数:3306

浦东法院面对青少年的《开心漫漫看》普法有声书上线记者王湧 摄

浦东法院法官对未成年罪犯进行帮教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有数据统计,90%的未成年犯来自离异家庭或夫妻破碎家庭,而在押的未成年犯中30%至40%有心理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不仅仅是苍白的统计数据,数据背后更是一个个令人唏嘘的成长之痛。

挽救未成年人,首先要从“救心”开始。多年前,上海法院就已在少年审判中开始运用心理学。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依托心理干预机制教育挽救未成年人,为这些走入歧途的孩子打开了面向新生的一扇窗。

走入绝境,少女妈妈缘何摔死亲生儿

“妈妈经常骂我,家里只有爸爸和哥哥对我好,但他们都是男的,我开不了口。”

“在学校很孤独,没有知心朋友。”

“我几乎每天都要哭,一度绝望,考虑过跳楼自杀。”

女生小梦(化名)的噩梦是从发现自己怀孕开始的。

“傻孩子,其实你把孩子生下来,我也可以帮你养的,你为什么要选择最错误的那条路走啊!”医院中,老师搂着小梦心疼地说。小梦瞬间痛哭,对自己的冲动之举后悔不已。

2019年5月一天的清晨,一个塑料袋从上海一所学校的公共厕所内被抛出,坠落草地。当校工赶过去查看时,不禁大惊失色: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在塑料袋中毫无生气。校方立即将婴儿送往医院急救。

随后婴儿的母亲、女生小梦在寝室中流血不止,也被送往医院急救。

最终,小梦的孩子不幸死亡。小梦也因涉嫌故意杀人而被起诉。

“小梦曾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她的梦想是考入一所大学。”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少年庭法官夏艳对于小梦非常惋惜。

在案件办理中,她敏锐地感受到了小梦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低落、悲观厌世。于是,法院委托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小梦进行心理干预。

小梦从小学习优异,被父母送到了上海求学。被寄托了家人众望的小梦,在上海的学习成绩也一直较理想,直到2018年暑假回老家期间,她与从小相识的邻居男孩开始恋爱。两个年轻人偷尝了禁果,小梦回上海后,她才发现自己怀孕了。“我非常害怕,告诉男友,男友当时说会寄堕胎药给我,可是一直没有收到,后因电话卡没钱等因素两人失联了。”小梦说。

小梦也不敢将这事告诉家人,在她的印象中父母关系不好,父亲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母亲则脾气不好,十分暴躁。因此,发现自己怀孕后她由于害羞、害怕,没有寻求父母的帮助。

而从小性格内向的小梦,在学校也没有知心朋友,对于自己怀孕一事也对老师和同学羞于启齿。

小梦回忆,她曾去过学校附近的医院试图堕胎,可是医生说需要住院,生怕被学校知道,她只好放弃。于是她整个学年,每天都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上课听不进,成绩明显退步。

心理咨询师对小梦的情况分析后认为,小梦自幼缺乏母爱,缺乏被认同感,极度自卑胆怯,来上海后,周围环境使得她变得越发孤独和封闭。加之她缺乏正当途径了解到科学的性教育、性知识,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她是在极度恐惧中心理状态濒临崩溃,丧失判断能力,导致犯罪后果。

小梦一蹶不振、极度绝望的样子,让夏艳法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给小梦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她摆脱“心魔”。夏艳与小梦的家人联系,曾经对女儿粗暴管教的母亲,了解到女儿的心路历程,也后悔自责不已。

当得知母亲不远千里来参加自己的庭审,小梦十分意外,她表示内心很矛盾:“知道妈妈还关心我,愿意大老远跑来上海,我心里很感动,我这次犯了那么大的错一定让她很失望。”但母女相见后,母亲一个温暖的拥抱,让小梦几个月来的“心防”真正解除了。

最终,法院判决小梦犯故意杀人罪,但其犯罪情节较轻,到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又系初犯、偶犯,依法从轻处罚。又因生活经验不足、法律意识缺乏而犯罪,主观恶性较小,亦具备社区帮教条件,依法可对其适用缓刑。法院判处小梦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素昧平生,她为何肆意凌辱他人

如果说犯罪都有动机,那么飞飞(化名)的犯罪行为则有些匪夷所思,因为她与被害人素不相识。

去年11月18日,刚满16岁的飞飞跟随自己的男友在朋友小伟的带领下,来到某职校门口,将15岁女孩小莉强行带到一商业广场B1层的厕所通道内,进行“感情纠纷的化解”。

而飞飞他们的“化解”方式就是肆意殴打小莉。几人共同随意殴打小莉耳光数下,致小莉受伤。经鉴定,被害人小莉因外力作用致左面部软组织挫伤,构成轻微伤。

而这段黑暗的时光,给小莉的心理带来了重创,小莉目前患有重度抑郁症、中度焦虑。

为何青春年华的飞飞用如此恶劣的手段攻击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孩呢?法院通过社会调查报告等了解到,飞飞正处青春期,性格叛逆,父亲对其管教以打骂为主,母亲身体不佳,家庭教育有所疏忽。本案因交友琐事引起,飞飞与小莉素不相识,其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结交不良友伴、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

最终法院判决飞飞犯寻衅滋事罪,判处拘役5个月。

同时,法院希望飞飞能深刻反思,吸取本案教训:一是增强守法意识,学习了解法律常识,时刻牢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对违法行为心存侥幸;二是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觉与社会不良人员保持距离;三是增强自控能力,学会正确疏导负面情绪,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一时冲动而悔恨终生。同时希望飞飞的父母能掌握良好的亲子沟通方法,真正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帮助其尽快走上人生正轨,重塑美好未来。

心理干预,撑起未成年人翱翔的天空

为有效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矫正,提高教育感化效果,缓和当事人对立情绪,修复家庭关系,浦东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积极探索未成年被告人心理干预机制。

浦东法院自2011年以来,已对100余件涉少刑事案件当事人开展专业心理疏导并出具心理评估报告,较好地发挥了少年审判教育挽救功能。但承办法官坦言,目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机制还受到办案经费、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心理干预是个新生事物,启动心理干预要秉承自愿原则,因为对于心理干预的不理解,有些当事人或家属不愿做心理咨询。

由于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在浦东法院有一支由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研究生以及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干警组建的专业团队,按照“当事人申请、少年庭审核、委托、专家心理访谈、测评、评估、跟踪辅导”等“七步法”工作流程,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测评软件等,科学开展心理干预疏导。

目前,浦东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共有5名员额法官,其中有3名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对未成年被告人来说,他们既是法官,也是心理辅导员,在定罪量刑的同时,也通过专业知识来治愈孩子们的“心理创伤”。浦东法院已针对未成年人建立了全流程跟踪干预机制,将心理疏导工作贯穿于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庭前调查、法庭教育、调解引导、判后释明、回访帮教等各环节。结合心理评估报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为法官判处非监禁刑、促成调解意向、制定帮教措施等提供参考依据,最大可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

法官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出现问题,根源往往在于家庭,因此该院通过同步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干预,解决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问题症结,改善亲子关系,促进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从而通过家庭系统的整体改善促成问题少年的矫正、挽救。通过心理干预审理的案件中,六成左右的未成年被告人最终被判处缓刑。

小小少年,护航少年自新回归

“滴滴滴……”熟悉的QQ消息声,时常会在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法官的电脑上响起。此时,一个名叫“小小少年”的网络形象就会跳出,它会耐心且专业地回答曾经泥足深陷的孩子所有的问题。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小小少年”就是知心朋友。

为判后持续跟踪帮教罪错少年,第一时间给予指导援助,有效预防重新犯罪,少年家事庭充分利用“小小少年”QQ网络帮教平台这一载体,目前已有198名罪错少年加入QQ,每年累计在线网聊、回访200余次,在线解答法律问题90余人次,在线心理疏导80余人次,帮助多名少年解决就学、就业问题或给予经济援助。

作为罪错少年与法官联系的重要纽带,“小小少年”是由承办法官牵头负责,法官助理轮流监管,随时关注QQ留言,掌握罪错少年动态,充分发挥QQ即时沟通的优势,释法明理、答疑解惑,确保了普法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QQ共享空间,法官们还将相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违法犯罪预防等法律法规、励志故事、格言警句等传递给孩子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救助未成年人从“心”开始 2020-06-03 2 2020年06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