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令,农谚说:“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此时,人们进入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季节。宋代诗人陆游有《时雨》诗曰:“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芒种忙 麦上场
农谚说“芒种忙 麦上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由于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连遇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即将到手的粮食毁于一旦,所以收割、打场、晒粮、入库都得争分夺秒。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农谚云“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麦熟一晌,虎口夺粮”。所以“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芒种有“春争日,夏争时”之说,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抢收农忙。左河水在《芒种》一诗中说:“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夏种无早 越早越好
农谚说“夏种无早,越早越好”“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晚种一宿,秸矮二指”“晚种一天,秸矮粒扁”,这都说明了夏种要抢时间。“种”指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宋朝诗人范成大有诗云:“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种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没有任何效益。“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检验谁播种插秧快,还有“打泥巴仗”的习俗。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为了保证夏种有个好苗情,有些地方还有“安苗”农事习俗。每到芒种时节,播种完毕,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夏种完 重在管
芒种时节,南方广袤的田野里已是葱绿一片,南宋诗人虞似良在《横溪堂春晓》一诗中说:“一把青秧乘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描写了江南水乡春天插秧后优美的田野景色,透露出清新迷人的田园气息。
农谚说“旱耪田,涝浇园”“大豆锄瓣,豇豆锄蔓”“棉花不治虫,有苗没有铃”“中耕松土渐加深,蕾期达到三四寸”“苹果树,要夏剪,疏枝、扭梢、枝盘圈”“夏季修剪桃摘心,三次摘心增千斤”,这些农谚都说明夏季田间管理的重要性。诗人吴藕汀的《芒种》诗说:“熟梅天气豆生蛾,一见榴花感慨多。芒种积阴凝雨润,菖蒲修剪莫蹉跎。”
芒种时节,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夏季作物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期的管理工作。在南方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说:“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但若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圩田好作,五月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
“灭虫先灭娘,擒贼先擒王”“高压灯,诱成虫,棉田卵量减五成”“杨柳枝,诱虫蛾,虫未出腹就消灭”“割麦后,快灭茬,棉铃虫蛹回老家”,这些农谚提醒人们注意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也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芒种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丢”“棉花灌在麦收时,十年就有九适宜”,这说明了夏管期间水的重要性。所以在芒种时节的“五月十三”称为“雨节”,农谚说“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传说五月十三这天与关公的联系,说法很多。有的说,此日为关公生日;有的说,这是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有的说,此日关公磨刀,磨刀需要水,这天所下的雨为关帝的磨刀水,雷声就是关帝的磨刀声。天若大旱,民间有求之关帝的习俗,求之必验。
传说关云长的英灵升天后,玉帝赐为“三星都督总管雷火瘟部宜府酆都御史”。关云长受命之后,在南天廷就任,时常下凡间察访,关心农夫疾苦,呼风唤雨,使世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感谢关公的恩赐,民间建有很多关帝庙,与尊崇孔夫子的文庙并列。历代以来各地关帝庙前的香火都很旺盛,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闻名遐迩。这惹起南海恶龙的嫉妒,有一年正值庄稼扬花吐穗之时,恶龙趁关公外出不在南天廷之机,便翻起逆浪,张开血盆大口,吸尽江河溪流之水,致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庄稼干旱枯萎。眼看庄稼将颗粒无收,农夫们焦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纷纷到各处关帝庙祈祷降雨,哭号之声连天贯耳。在南天廷代管此事的关平、周仓二将力敌不过恶龙,见形势不妙,遂骑上千里驹,追寻关公回来征服妖龙。当关公返回时,俯瞰下界一带山川,赤地千里,旱情严重。关公愤怒异常,连夜具奏本,第二天早朝启奏玉皇大帝,请旨擒服妖龙,为民除害。玉皇准奏,并赐“先斩后奏”的令牌。关公回到南天廷后,立即调遣周仓、关平二将率领天兵,定于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吉时,在南天门外将青龙偃月刀磨得非常锋利,出征降龙。磨刀水洒落人间,形成降雨,而后天兵一起涌到南海与妖龙展开撕杀恶战,最终擒住恶龙,拔了龙须,抽了龙筋,逼使妖龙吐出满腹之水,旱情消失,恢复了风调雨顺的景象。
关公为了记取此次教训,遂于每年五月十三日亲自在南天门外磨刀示威并降雨霖。因此,民间百姓为纪念关公磨刀降恶龙、解除灾难疾苦的恩德,把此日作为“关帝救生日”,到关帝庙隆重集会焚香膜拜、敬献供品、祈祷平安。北京地安门关帝庙有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一副楹联:“浩气丹心,万古忠诚昭日月;佑国福民,千秋俎豆永山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