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综合;社会

“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

各区精准打造“夜上海”,提升品质感,而不是无限延长时间

本文字数:1122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是座不夜城,如何让申城“越夜越美丽”,成为了城市管理的新课题。今年,多位市人大代表提交了有关激活上海“夜经济”的代表建议。日前,记者从浦东、徐汇、黄浦等多个区的建议回复中了解到上海“夜经济”的发展蓝图,及保障夜间经济有序发展的相关政策。

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夜间经济示范点运营规范(试行)》,这是全市首个关于夜间经济的机构标准。在政策标准的指引下,浦东提出了“一带、五圈、多点”的夜间经济发展布局。在发展业态上,推进“夜游”、“夜购”、“夜读”、“夜展”“夜食”、“夜健”、“夜娱”等“七大”主力业态。

而在杨浦区是全市第二个建立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的区,分管副区长担任“夜间区长”,公开招聘选拔7位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目前,杨浦以五角场为主要区域,以大学路、太平洋森活天地为首批夜生活地标,打造夜间经济。

徐汇区首创“外摆位管理办法”,在全市首次提出公共外摆位概念。工作人员表示,在时间上,夜间经济不是熬夜经济。夜间经济可以考虑在有条件区域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但是从上海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考虑(与南方昼炎夜凉不同),从经营者、消费者、环境的适意度、产出效率、成本控制、可持续来看,徐汇区提倡4小时夜生活主体时间制(18:00—22:00),关键是提升夜间经济品质和感受度,而不是无限延长时间。

在空间上,夜间经济要用好用活外摆位。“外摆位不只是拓展夜间消费的空间,更是营造了夜生活的一种环境、一种情调、一种氛围。”工作人员表示说。在受众上,夜间经济要抓住年轻人目标群体,要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出来消费、放松、社交、展示自我,为夜上海注入活力。

夜间经济的发展将使上海的经济活动时间进一步延长,对夜间经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关键。黄浦区拟定了《黄浦区假日市集(夜间经济)先行赔付制度》,建立预防、快处、化解纠纷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维权举措,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消保委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夜间经济”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静安区则在推进夜间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遵循政府规划引导、监管包容审慎的原则,探索完善街区自治管理模式。大沽路地区在南西街道的指导下成立了自治联盟,签署商街自治公约。吴江路、陕西北路也已经成立了商街自治组织。

同时,静安区秉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保持街区活力。石二街道依托街道网格化管理,对房屋性质有瑕疵的沿街小店,在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采取了“纳管备案+重点网格巡查”的模式,有效保护一批美誉度高的特色小店,保留街区商业活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社会 A05 “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 2020-06-08 2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