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都比正常情况下要频繁了不少,除了政府部门及基层群众性组织外,包括互联网公司、医院、超市、药店、物业、学校、公交系统、旅游系统等等,都会让个人登记相关信息。但如何保护这些信息,却一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本期“权威曝光”针对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提出了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对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处理加以规范。
疫情期间,进出小区、超市、医院都要登记个人信息;疫情缓解后,踏足旅游景点、公共场所,仍然需要填写相关信息。除此之外,在很多地方为了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信息的精确性,还采取了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是方便,但作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生物特性数据,一旦泄露,后患更是无穷。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绝大部分国民都能接受一些不便,让渡部分个人隐私,以协助国家的防控防疫工作。
个人信息被收集后,后续如何处理才是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关于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此前媒体已经有过多次曝光,司法机关也破获、审结了不少此类案件,但大众依然时常会有“裸奔”的感觉。时而接到莫名其妙的推销甚至诈骗电话,对方对个人的具体信息掌握得一清二楚,稍不留神就可能中招;手机上各种推送的信息,其精准度让人怀疑自己是否被“窃听”了。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规,但个人信息被曝光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依法治国,就需要有相适应的法律及时出台为老百姓“背书”,有专家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有望解决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公共机构收集、使用和处理个人信息方面必须加以规范,对违法者严厉处罚,增大违法成本,才能真正遏制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保护好公众的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