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法治报通讯员 王洁
网络上的特效减肥药其实是毒品的伪装;让人上头的电子烟添加了新精神活性物质;奶油气弹——“笑气”带来的往往不是欢笑而是毁灭性的伤害……这些形形色色的“另类毒品”披着各种动人外衣,潜伏在我们生活中,趁人不备,将使用者拉入吸毒的黑洞中。在“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记者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这些“致命诱惑”的真面目。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用科技的力量与“进化”中的毒魔进行赛跑。
网红减肥药:减的不是肥,是命!
“我不可能吸毒的!”小美看着鉴定报告感到不可思议。
小美是某公司的白领,她对美丽有着极致的追求。为此,她参加了韩国的美容旅游。做完美容手术后,所谓的医院还给小美推荐了一个减肥套餐。“我看到这个套餐中有十几种药片,医院还给我详细用药说明,具体到每天吃哪种药、吃几片。”小美回忆说。医院工作人员向小美打包票,这个减肥套餐,不运动不节食,月瘦十几斤。
尽管价格不菲,但为了拥有更苗条的身材,小美还是咬咬牙购买了这个减肥套餐。正当小美还在憧憬自己瘦下来的样子时,今年4月,警察就已经找上了门。警方怀疑小美涉毒,于是将她送到了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进行毛发鉴定验毒。结果果然印证了警方的怀疑,鉴定人员在小美的头发中检测出国家管制药品——芬特明。而在警方从小美家中搜查出的减肥药中,也同样检测出芬特明成分。由于涉毒,小美受到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据了解,像小美这样因为减肥无意中踏入“吸毒”怪圈的爱美女性并不少,其中又以经济条件较好的女白领居多。
“这种特效减肥药,减的不是肥,是命啊!”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博士、副研究员施妍如是说,在网络微商等处购买的“特效减肥药”,表面上好像很有效,但实际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该院以往受理的司法鉴定案例中,就出现了多起年轻女孩子因为吃减肥药送命的不幸事件。
18岁的女孩小清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床边,她的身上也没有明显异常及暴力损伤征象。经调查,小清是个热衷减肥的姑娘,现场勘查在小清的房间内也发现多种药物状颗粒及液体。法医在小清的血液、尿液、胃内容物、肝组织和现场药物中均检出氟西汀成分,送检血液中氟西汀的质量浓度已明显大于参考文献中的中毒浓度。最终法医确定小清的死因为氟西汀中毒。(该案例由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病理学研究室提供,文中人物为化名)
施妍告诉记者,许多所谓高效的“减肥药”主要含芬特明、安非拉酮、西布曲明、氟西汀等违禁和管制成分。例如,其中芬特明为国家精神药品管制目录中的二类管制药物,又名苯丁胺,和冰毒同属于苯丙胺类,为间接作用的拟交感神经药,危害程度等同于冰毒。安非拉酮是我国精神药品管制目录中的一类管制药物,长期服用会极大损害中枢神经和心脑血管。“我国对于这些违禁和管制成分的管理,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管控是一样的。”施妍建议爱美女性通过健康的方式减肥,从正规途径购买药品,警惕网上所谓的“特效减肥药”。
电子烟里藏猫腻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被商家标榜为“戒烟神器”的电子烟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但电子烟不全是来源于合法的香料药草,不法分子就利用电子烟的隐蔽性,添加了让人“上头”的违禁物品。
今年6月初,年仅20岁的小江在与几个朋友聚会后,从高高的公寓楼楼顶一跃而下。独子的突然亡故,让小江的父母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他们不明白性格开朗的儿子,最近并未遭遇什么重大变故,为何会“想不开”自杀。
为了寻找小江跳楼的真相,警方委托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进行鉴定。据了解,小江跳楼之前与一群同龄的男孩子一起抽电子烟。据那群男孩回忆,抽了电子烟感到“很嗨”后,小江等几个人就跑到楼顶,之后小江就毫无预兆地跳楼了。
施妍说,鉴定人员在小江的体内鉴定出一种名为5FMDMB-PICA的物质。她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一种合成大麻素类(Synthetic cannabinoids)新精神活性物质。它属于人工合成的一种内源性大麻素CB1和CB2受体的激动剂,能够产生比天然大麻更强的效力。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博士、副主任法医师陈航告诉记者,电子烟使用普通的电子烟具就可以吸食,门槛低且隐蔽性高,有的制造商通过提供多种味道的烟油,如烟草口味、水果口味、泡泡糖口味、巧克力口味、奶油口味来吸引青少年人群。不法分子甚至为了吸引消费者,还在电子烟油中添加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合成大麻素通常与不同香料、药草或电子烟油混合,制成不同口味品种,逃避滥用药物管控,通过微信等渠道销售。由于这类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成瘾的症状不同,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因此不少吸食者误认为是“娱乐消遣品”或者是“俱乐部用品”,是一种无害的消费用品。
近几年,这些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呈现出爆发性传播的趋势。含合成大麻素类物质的电子烟非常泛滥,残害大量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社会危害性极大。据了解,吸食这种物质后会出现幻视幻听等严重精神症状,过量吸食会出现休克、窒息甚至猝死等情况,对身心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据悉,2018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为加强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保护,市场主体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2019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管理总局发布通告,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要求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
“笑气”带来的
不是欢笑而是累累伤害
2019年11月,正当青春年华的小华被轮椅推进了上海浦南医院。小华告诉医生,一个月前,自己突然出现下肢乏力、麻木,症状越来越严重,导致不能行走,最终被家人送来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显示,小华四肢肌腱反射减弱,存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这一症状分外蹊跷,在该院神经内科医生的再三追问下,小华承认自己近2年来一直从网上大量购买小罐装“笑气”吸食。
“‘笑气’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划过人体,表面看不到伤口,但其实内里早已伤痕累累。”陈航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滥用“笑气”的人往往容易出现神经错乱、视觉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还会出现手脚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瘫痪。而这种身体的伤害是永久的、不可逆的。
他告诉记者,“笑气”学名为一氧化二氮,常常被用作一种食品加工工业助剂,用以打发奶油。然而因为“笑气”有轻微麻醉的精神作用,就被一些不法人员引入了歧途,伪装成一种“时尚潮品”,在年轻人中传播。
陈航表示,2015年,一氧化二氮就被归入我国《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说明我国早已认识到这种物质的危害性,并加以管控。
延伸阅读>>>
科研攻关:打造禁毒的“上海堡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逃避监管打击,扩展毒害人群,毒品也在慢慢发生着“进化”。作为“进化”的产物,这些“另类毒品”,隐蔽性强、鉴定分析极其困难,在国际上都是很多实验室不愿意去碰的“硬骨头”。研究院以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这场“进化博弈战”中,充分发挥实验室“前哨”的作用,紧跟毒情发展形势,积极应对,承担起司法鉴定“国家队”的职责,立足“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利用“早期预警系统”的防范性思维,攻克了多项司法鉴定技术难关、形成了诸多可供实践的科研成果。
如首创“笑气”检测方法,有效地助力公安部门对此类物质的查处,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鉴定理念。结合实时直接分析、多平台高分辨质谱、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开发了快速、准确、高通量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筛选技术平台。
为了与各类“进化”中的新型毒品赛跑,在云服务、大数据的基础上,建成涵盖万余种有机毒品(毒物)的智慧型数据库,将未知毒品(毒物)的筛选查验从“漫无目的”变成“有的放矢”,有效提高了鉴定效能。针对包含新精神活性物质等在内的新型毒品、另类毒品,开展全方位、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新型毒品、另类毒品滥用的鉴定和评价提供技术标准和参考依据,为更好地监管和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用科技的力量助推禁毒工作再上新台阶,司法鉴定科技工作者与禁毒事业的各方共同守护公众的生命与健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