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垃圾分类即将迎来周岁 部分小区居民参与率99%以上

从源头到末端 解析全流程魅力密码

本文字数:3098

①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徐家汇作业队将不合格的湿垃圾桶进行拍照上传至上海质量APP

②浦锦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员工正在工作

③老港固废基地

④浦锦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内用各种回收材料制作成的“大黄蜂”和河狸本版摄影 见习记者 张叶荷

  □见习记者  张叶荷

去年7月,上海出台了“史上最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随后,北京、山西、苏州、德州、江门、内江等6地成为实行垃圾分类的新成员。除此之外,包括武汉、南京、济南、哈尔滨等在内的10个重点城市,也将在2020年底前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

垃圾分类有何魅力,让一个个城市迫不及待地要“申请加入”?随着垃圾分类一周年节点将至,近日,记者实地跟随垃圾分类的全流程,从本市垃圾源头分类收运,到可回收物收运中转,再到干湿垃圾末端处置,解析垃圾分类流行背后的魅力密码。记者发现,目前,干湿垃圾混合投放、垃圾分类宣传不够、单位分类达标率低于居住区、个别垃圾清运车辆还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仍需进一步探索解决办法。

源头

变大变亮  垃圾箱房更好用了

6月27日早8点35分,暴雨。住在徐家汇花园小区的周阿姨,一手拎着两个垃圾袋,一手撑着伞,在小区垃圾投放点“闭门谢客”之前,动作熟练地将手里的垃圾分门别类地“投喂”给了智能垃圾桶。之后,周阿姨便将伞往腋下一夹,来到自动感应洗手池,清洗了双手。

扔个垃圾,却被记者们团团围住,被“要求”着“投慢一点”“问几个问题”。记者发现,面对各媒体的“围攻”,周阿姨显得“游刃有余”,这是为何?“哎呦!我们小区一直有人来参观学习的!这种场合都是小意思啦!”说着,周阿姨撑起了伞,笑着从一群记者中“突围”,渐渐消失在众人的目光中。

熟门熟路地将垃圾按类投放、见惯了被“参观”的大场面……当垃圾分类不再是个“新玩意”,或许“垃圾分类”便真正走进了市民的心里。记者了解到,“垃圾分类”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全且便捷的配套设施。

徐家汇花园小区现有1208户,其中出租户约40%。据了解,在垃圾分类开展前,该小区34个门栋口共有68个垃圾桶,看似便捷了居民,但也经常受到苍蝇、蚊子的“光顾”。

“实施分类后,我们小区第一时间在垃圾箱房安装洗手池,在疫情期间,又根据居民的诉求改成了感应式水龙头。此外,针对老年人看不清标识的问题,我们将标识字体的大小、颜色多次改版,还加装了射灯,让居民晚上也能看得很清楚。”

汇园居委党支部书记郑刚告诉记者,一年来,该小区干垃圾量从37桶/天,降到24桶/天;湿垃圾量从2桶/天,提高到10桶/天;投放准确率从5%提高到98%以上;居民知晓率从30%提高到100%;居民参与率从年初10%提高到99%以上。

夏天来临,垃圾箱房散发的异味,往往让百姓们“不敢爱”。郑刚表示,在夏日期间,该小区在原先投放的时间段里增加了一次投放时间,以便于居民投放垃圾。而位于闵行区浦锦街道茉莉名邸居民区所辖的红醍半岛则采取了“垃圾桶驳运班车”的定时定点投放模式,通过移动“垃圾桶”的方式,将小区内的垃圾桶“请”了出去。

中端

科技手段为垃圾分类“上锁”

垃圾分类后的中间运输环节,关系到分类成效和市民积极性。市民辛辛苦苦分好的垃圾,被前来收运的人“混为一体”,怎么办?截至6月中旬,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69吨/日,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3吨/日,同比增长38.52%,干垃圾处置量15518.24吨/日,同比下降19.75%……记者了解到,一个个“实诚”的数据背后,是上海用科技手段为垃圾分类监管“上锁”,让市民放宽心的具体体现。

垃圾分类实施后,为加强对垃圾分类收运质量的监管,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借助以上海质量App为平台,增加与服务单位、管理部门的多方联动。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合格点位,收运人员直接拍照取证上报班组,由班组长审核后上报平台,App将问题照片推送至街道及物业,使得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督促不合格单位即时整改,多次连续不合格企业将亮起红灯,上报区局后对其进行停运。2019年7月共上报质量不合格点位67个,通过该系统的联合监管,如今不达标点位下降至个位数。

末端

干、湿垃圾皆有去处

垃圾分类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终端处理的程度。走进老港固废基地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记者发现,老港二期大楼的外观十分现代化,内部的样子也完全颠覆人们对传统垃圾焚烧厂的想象。记者了解到,比起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具有多个优势特点。如:二期工程装备能力可日处理生活垃圾6000吨,全年可处理生活垃圾200万吨,发电约12亿kWh,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厂房屋顶布设了2MW光伏发电设备,年发电量可达200万kW h;高效的余热回收系统使得焚烧效率高达99%,全厂热效率可达26%,每吨生活垃圾发电量可达600kW h,比一期高25%……

分类后的干垃圾去了老港二期,湿垃圾则来到了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作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设计处理规模每天1000吨,其中餐饮垃圾400吨,厨余垃圾600吨,主要服务于上海中心城区。

据了解,上述项目的整体工艺路线可以概括为“餐饮垃圾湿式厌氧消化+厨余垃圾干式厌氧消化+沼渣干化+沼气发电”。记者了解到,沼气可用来锅炉供热、发电上网,年总发电量超2400万kW h;沼液则可通过基地内的渗沥液处理厂协同处理,沼渣脱水干化后送往基地内的能源中心进一步焚烧发电;沼渣还可开展应用于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等科研试验,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难题

干湿垃圾混合投放现象仍存

昨日,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做客“2020上海民生访谈”表示,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存在不足。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垃圾分类基层社会动员、分类体系运行和末端设施建设进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果稍有懈怠,旧的习惯就很有可能反弹回潮。比如:针对500万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宣传还不够;单位分类达标率低于居住区;个别垃圾清运车辆还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一部分末端湿垃圾处置设施还未建设完毕等问题。

在访谈中,邓建平表示,今年,上海将围绕巩固提升分类实效,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居住区和和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85%以上;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加快处置能力建设,今年计划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湿垃圾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将达到7000吨/日。

除了分类体系运行和末端设施建设等问题,记者发现,干湿垃圾混合投放的现象目前也并没有“根绝”。根据日前市城管执法局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1日,市城管执法局共向市信用平台归集“双公示”数据4456条,其中,个人将湿垃圾与干垃圾混合投放491起。

如:近日,普陀城管多个中队分别对居民社区、沿街商铺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大多数居民社区能够在经历疫情防控压力的同时,持续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但也不乏个别社区、商铺在“疫”别数月后,垃圾分类工作未能及时“复工”。曹杨中队辖区内的北杨园小区,其垃圾箱房环境较为整洁,但存在干湿垃圾混投、未开展定时定点有效收集模式的情况,而在机动中队重点巡查的梅川路美食街,不少餐饮商铺存在垃圾收集容器标示脱落、未按要求成对摆放等“低级错误”。

记者了解到,在北杨园小区,检查发现问题的较大原因在于小区物业管理方责任意识上有所懈怠,无论是对垃圾箱房使用的管理,或是对居民垃圾投放的引导都缺乏执行效力;餐饮商铺则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管理主体责任,缺少对店内从业人员关于垃圾分类工作要求、方法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从源头到末端 解析全流程魅力密码 2020-06-30 2 2020年06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