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本报讯 上海的干垃圾焚烧能力已呈富余,但湿垃圾处理能力尚有一定缺口,全市将加快处置能力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上海还将加强投放点管理,防止湿垃圾异味扰民。昨天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年来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显著成效,并明确上述信息。
“今年上半年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结果显示,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邓建平局长通报了这一积极讯息。他提供的详细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海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吨/日、增长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吨/日、增长38.5%,干垃圾处置量15518.2吨/日、下降19.8%。同时,上海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配套制度规范日趋完善,社会宣传动员取得实效。接下来,上海将坚持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
但市绿容局唐家富副局长指出,随着上海垃圾源头分类的成效从去年到现在逐步趋于稳定,目前湿垃圾量在增加,干垃圾量在减少,可回收物的量也在增加,有害垃圾也增加了很多。相应的,上海干垃圾的焚烧设施已经有相应能力的富余,但对湿垃圾的处理能力,跟源头分出的量相比还有一定的缺口。因此市绿容局披露,上海将加快处置能力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达到70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同时,上海市民比较关心湿垃圾除臭、破袋和洗手配置情况。对此唐家富回应,从今年上半年度全市“达标示范”检查结果来看(共检查5001个居住区),洗手、除臭、破袋装置的配置率分别达到了94.8%、82.3%、78.3%,总体来看,成效明显,但还有一部分社区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上海将加强配置指导,按照“一小区一策”的原则,鼓励各小区因地制宜地配置“三件套”,同时不会对具体规格、样式作强制要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