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原来社区矫正法与我们息息相关啊!”日前在本市黄浦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宣传暨“爱的黄丝带”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数以千计群众前来领取宣传材料,气氛热烈。
新颁布的社区矫正法,注重社会关系修复和矫正对象融入社会,同时鼓励和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在黄浦区,该法的实践特色体现在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帮教模式”,打造出“新航阳光驿站”等一批具有黄浦特色的帮教品牌。
疫情期间服务对象、更服务社会
在疫情期间,黄浦帮教社工、志愿者不仅充分维护了矫正人员的权益,还为辖区内的“白衣天使”、独居老人送上爱心,积极投身抗击疫情,传递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志愿服务精神。
杨某是一名患有精神类疾病的特殊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定期服用精神类药物缓解病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杨某的情绪又一次变得不稳定起来:她一方面焦虑自己去医院配药不安全怕被传染新冠肺炎,另一方面又希望去一次医院可以配到足额的药品,以减少来回奔波的次数。但是,精神类药品的配额每次都是受到严格限定的。
针对杨某的现状,区矫正中心“心灵领航”工作室社工何老师主动挑起了工作大梁。首先,何老师安抚杨某焦虑情绪,告诉她只要做好防护措施被感染的几率较低;其次,针对杨某遇事容易激动,何老师通过线上心理热线引导杨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期间工作量大、压力大的情况,告诉杨某在就医期间如果遇到突发问题要耐心、静心地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切不可急躁。通过何老师线上一次次耐心的心理疏导,杨某的焦躁情绪得以有效缓解。
据介绍,面对此次疫情,黄浦区社区矫正中心心系全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现状,以“心灵领航”工作室为依托,迅速成立起一支以守护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战疫情 共守护”线上守护心理工作室。线上,工作室成员全天不间断为有需求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在线心理咨询。
社区矫正人员陈某,是外滩街道的一名老年女性缓刑人员,患有“三高”需定期去医院配药缓解病情。面对疫情,陈某生怕因去医院看病而感染上新冠肺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打了线上心理工作室的咨询电话。电话中陈某向咨询师坦露了自己的担忧。
工作室成员高老师对陈某进行了耐心的答复与开导,并叮嘱陈某去就医途中做好自我防护。此外,高老师还通过线上微信平台贴心为陈某送上黄浦区社区矫正中心编写的“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与心理防护”手册。高老师及时安抚了陈某的焦虑情绪,为陈某送上“定心丸”。
此外,黄浦区社会帮教志愿者们,还积极向全社会外延志愿服务精神。例如在本次防疫斗争中,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王雪梅作为丰收日集团公司豫园店店长,就带领团队走进香山中医医院、瑞金医院,分别向白衣天使赠送200份爱心便当;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就位于黄浦新航阳光驿站对面,王雪梅通过黄浦帮教协会,又连续三天向那里的白衣天使们赠送150份爱心便当。此外,豫园地区的独居老人也陆续收到他们赠送的爱心便当。
黄浦优秀帮教志愿者、西门名烟名酒店经理陈滨面对汹涌疫情心想:“作为帮教志愿者,我应当有所作为!”他根据防疫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主动向上级公司建言献策,列出七个方面的建议,供领导参考,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陈滨还在自己担任负责人的支部内,发起号召,募得善款捐献给武汉。
“近年来,黄浦区在市司法局、市矫正局、市帮教志愿者协会的指导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协同推进,依法依规开展各类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形成了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帮教模式,打造出‘新航阳光驿站’等一批具有黄浦特色的帮教品牌,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黄浦区委政法委书记吕南停说。
“三好学生”一落千丈
周某从小到大成绩优秀,常拿“三好”学生称号,从不让父母操心。他毕业后成为外企职员,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但因为一时疏忽给公司造成了损失,着急还钱,所以抱着侥幸心理盗用同事的个人信息办理信用卡并透支。“本来和同事协商好了,我把钱还掉就好,但是他的父母不知情,就报了警……”周某一失足成千古恨,因信用卡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2万元。
失足犯罪,周某的父母对他失望透顶,迟迟不愿原谅他,周某也觉得心中有愧,家庭矛盾一直得不到化解,成了周某的心结。坐在社区矫正社工面前时,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变得十分消沉自卑,反复强调:“我这人真没什么优点,缺点倒是一大堆,有案底、内向、太胖……”
不同于矫正小组接触到的其他社区服刑人员,周某并不叛逆,相反他非常服从安排。但他同样存在让社工们担忧的地方:太缺乏活力了。在多次谈话中,社工都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消极态度。
有一次,周某参加社区服务迟到,而且服务过程中心不在焉,看起来很憔悴,心情低落。
社工注意到他的状况,上前询问。他回答:“我一直在找工作,但是因为有案底,没有公司要我……”
社工判断: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找到了周某的父母。说起儿子的违法行为,周母抹起了眼泪;“我和老头子都是党员,家里世代都是清白人家,出了这档事,我们在亲戚朋友面前都颜面扫地了。家里的聚会,我们现在都是能推就推,生怕亲戚提及,我们无言以对啊!”周母还说,老两口在街上遇到熟人和邻居都躲着走,怕他们问起自己儿子的情况。“我一看他在家就来气!我根本不指望他赚多少钱,我们在乎的是名节!”
周父对于儿子的罪行也感到非常失望:“从小那么听话的孩子,怎么会惹上这种事?出了事也不跟我们说!”
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就是矫正的成功
不幸的是,社工获悉周父偏偏又出车祸了,而周母一个人又照顾不过来。于是社工赶紧为周某出主意:“你趁这个机会跟父母好好谈一谈,心里的想法要说出来,他们才能理解你,不然在他们看来,你还是那个不争气的儿子!”
眼看着母亲也因照顾父亲病倒了,周某终于采取了行动。在照顾父母之余,周某仍在积极找工作,也会问父母的意见,同时真诚向父母表达了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这是我判刑之后第一次好好跟他们说话。”周某说。
“慢慢地,我感觉到他们气消了,我妈妈还常常念叨‘这个儿子没有白养’。”有了家庭支持的周某,完全像变了个人,笑容也多了起来。
矫正小组和周某一起围绕“如何将工作与生活两者加以兼顾”的话题进行探讨,随后,他们给周某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建议:“根据你目前的情况,你最好找个自由时间多一些的,方便照顾父母,销售类或者兼职最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周某的专业背景,矫正小组推荐周某从事物流报关工作,周某表示同意。
一段时间后,周某再次来到矫正中心,他开心地告诉社工,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是物流报关类的,自由时间多,我可以兼顾社区矫正、照顾父母和工作三个方面!”看着周某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矫正小组无比欣慰。
“一开始,周某是自卑的,他逃避现实。”社工说道,“原本的‘优等生’成了罪犯,他自己心里落差也很大,加上父母对他期望高,更是有了心理压力。后来,在我们的帮助下,看着他一点点站起来,与父母重归于好,顺利找到工作,走出阴影,这就是我们矫正工作的成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