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明
让年轻干部去基层乡镇一线挂职锻炼是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一段时间的基层磨炼,对提高年轻干部的工作阅力是大有帮助的,它能让平日坐在机关大院里的年轻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体魄、长才能。通过“面对面”的实践,与老百姓的感情也更加的融洽。然而,笔者最近在和一些在乡镇相关部门挂职的年轻干部交流中得知,“挂职”之路“走”的并不顺畅,原因有三——
一是“挂职”流于形式。某年轻同志去某乡镇社会事业办公室 “挂职”担任常务副主任后,乡镇领导考虑到该同志对乡镇情况并不熟悉,所以不安排具体工作,挂职的这段时间只是偶尔跟着部门主要领导去学校视察视察。挂职结束,乡镇组织部门出具了一份评价极高的鉴定意见给上一级组织部门。至于这位在基层一线“挂职”的同志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学到,白白消耗了一年宝贵的时间。
二是成了“会议专业户”。某同志被问及去基层“挂职”有何感悟时无可奈何地说了句,挂职的这段时间,我几乎快成了“会议专业户”。这个部门因为分管的条线很多,平时会议特别多。来了个挂职干部,人生地疏,干不了具体的工作,那么各类会议就代劳了吧。这位同志对我说,有时候,一天要开三四个会,那感觉就像一个机器人……
三是“挂职”变成了短期的“疗休养”。有位从“老少边”地区来发达省份 “挂职”的党委副书记自嘲“挂职”变成了“疗休养”。虽然“红头文件”白纸黑字写着挂职职务是乡镇党委副书记,但这个党委副书记“含金量”并不高,就是挂个名而已。上级组织部门将其交给乡镇以后,红头文件一出便没了下文,既不安排一定的工作,也不参加班子会议,任由其“自由发挥”,挂职干部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 “野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这位挂职干部只能天天呆在旅馆里看看电视、聊聊微信……他苦笑道,好端端的 “挂职”竟成了变相的“疗休养”!
笔者上述的一些事例虽说是个别现象,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挂职干部在现实工作中遭遇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组织部门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要设身处地为挂职干部着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既然是去基层一线挂职,就要赋予他们一定的压力,让他们在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锤炼自己,多一些“焦思苦虑”的体验,个人的工作能力、意志品德才能得到真正的锤炼,切不可以为是来“挂职”的,是“客人”,是来“镀金”的,所以不把他们当“自家人”,使“挂职”成了无所事事的“闲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