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凤
1995年7月1日,我院(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举行揭牌仪式,眨眼25年。在为建院25周年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短短25年,我院先后涌现出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模范人物。
照片中这张鲜红的党的十九大代表证,它的主人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模范法官、我院原刑二庭副庭长、现上海高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周欣。很荣幸,和周欣法官有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接触,真切感受到身边的模范力量。
周欣在我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整整24年,审理了1800余件刑事案件,无一错案,曾荣立个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先后被评为全国法院条线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并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6年,我院成立周欣法官工作室,职能之一便是传承审判经验、培养青年干警,发挥周欣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年法官、法官助理加入周欣法官工作室,成为工作室的志愿者,进社区普法,为百姓释法,努力向周欣看齐,使自己成为“周欣们”的一员。
事实上,周欣只是我院众多先进典型人物的一员,历史资料显示,25年,我院涌现出全国法院模范屠美莉,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黄祥青,全国优秀法官黎淑兰、蒋克勤,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周峰、王剑平、任素贤等先进典型人物。这其实与历任院党组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
1995年年鉴记载,建院初期,首届院党组就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培养专家型、职业化的法官队伍,创建一流队伍。建院不到四年,屠美莉法官当选全国法院模范。
翻阅历史资料发现,历任院党组创建一流队伍、一流法院目标一致,立足长远发展,创新培养模式。2020年,我院还推出领军人才计划,按照审判业务能力和法学理论功底“双拔尖”等标准,确定七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实施重点培养,以打造一支在上海、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审判业务领军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强院”目标。
院领导为七名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分别配备实务导师和学术导师,并围绕岗位需求、培养对象个体特点,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
可以预见,未来,一支审判实践丰富、专业造诣精深、工作业绩突出的我院领军人才队伍将在上海乃至全国发出声音,也因此在我院干警队伍中形成追求卓越、崇尚优秀的共振效应,从而带动和提升整体司法建设水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