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戒毒

本文字数:895

  □王家鑫

80后王某原是性格开朗,生活乐观,自从“碰”了毒品之后,变得消沉起来,尤其是其丈夫因故意伤人被判处了六年有期徒刑,她更是生活无望,陷于颓废境地。虹桥镇社工热心帮教,鼓励她走出了阴影,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社工多次上门与她交流,一同探讨新型毒品的危害。每个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使得王某心理的压力有了释放,负面情绪也得到了缓解。社工从生活、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介入,让王某能够全方位的得到戒毒的支持,获得社会的关心,坚定王某的戒毒信念。在多次面谈与走访后,王某开始打开心扉,倾吐苦衷:她一个人支撑起一个家,丈夫被关,自己的父亲也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也对自己不认同,家中还有一名7岁的女儿需要抚养。

社工在与服务对象交谈中得知女儿现在是她生活的所有寄托,但是因为自己吸食毒品可能为自己孩子未来会有影响。社工给予正面的回应:可能以后会有一点影响,但是完成社区戒毒以后,可以告慰女儿,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不要只想着失去了什么,戒毒之后你也是能够获得很多——你得到了家庭成员的谅解,你得到了社会的宽容。你现在是一个家的顶梁柱,父母需要你来照顾,丈夫也需要你去看望,女儿更需要你来培养,现在的你应该规划好自己的生活,等你完成社区戒毒以后,丈夫也会从监狱里出来,那时候你的生活会得到好转。

随后,社工找到了王某的母亲,老人家对王某的心态十分矛盾,一是不知道女儿能不能完成社区戒毒,害怕她复吸。另一个是希望能和王某和谐相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一次见面都是吵架。母亲知道王某很辛苦,明明是一个女人,但是一家人的负担都在王某的肩上,现在自己年龄也老了,成为家里的负担。家人是吸毒者戒毒的支持者和监督者,在社工的调解下,王某和母亲一同制定一个新的家庭规则:在王某外出忙碌的时候,将女儿交给母亲来照顾;王某每周至少回家一趟,看望母亲,照料父亲;脱离不良朋友圈,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双方遵守契约,家庭和谐。戒毒后王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戒毒的过程中,王某并没有畏缩逃避,而是坚定信心,克制“毒”欲,从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生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戒毒 2020-07-07 2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