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文萃

居家安全、无人陪伴,或成暑假最大难题

本文字数:4406

资料图片

  疫情给即将到来的暑假增添了一点特殊的味道。少年宫、夏令营、旅行都摁下了暂停键,不少父母是双职工的小朋友要面临独自在家的境况。对于他们来说,居家安全、无人陪伴成了最大的难题。

这样的一个暑假该如何度过?对此专家建议,既要确保居家安全,又要防止孤独带来的心理伤害,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培养幼儿居家的生存能力。

小区成了孩子放假后的乐园

“都在家待了5个月了,我在家都腻了,无非就是不再上网课罢了,反正爸爸妈妈都说了,哪儿都不去了,他们也没时间陪我。”12岁的宁宁说,我只能在小区里玩了。

下午3时,宁宁和两名小伙伴跑到小区里玩滑板了。在他们附近的池塘内,三两个穿着儿童浮力背心的孩子,将充气玩具扔在水中嬉戏。

岸边的家长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被水呛着……

“现在,也就在小区里玩玩,人太多的地方,不敢去。”宁宁的妈妈说,马上就暑假了,孩子没地儿去,可就把我们拴死了,可我们也不能整天陪着她。

“我们不在家时,宁宁玩什么,安全怎么办?有时我都不敢想。”宁宁的妈妈说着叹了口气,这也引起了几位家长的共鸣。

“我昨天带女儿去少年宫门口转了转,没开门。隔着门缝看见工作人员在消杀,看样子暑假也不能去了。”张先生说,“女儿很失望,因为每年的大半时间,她都是在少年宫度过的,可今年是不行了。回家后,我和爱人商量半天,不能让女儿过一个焦虑和孤独的暑假,不行的话只能轮流陪她了。”

正议论着,宁宁滑过来停在了妈妈身边说,“暑假我打算看看书,复习下功课,关注下线上艺术展览,抽点时间再练练滑板。”

安全攻略难解孩子孤独

“我和爸爸不在家,你不许动煤气灶;只能在热饭的时候才能使用微波炉;冰箱里的水果和食物不要拿出来就吃,而且要先闻闻,坏了就扔掉……”黄珊女士说,从上周开始,我们就开始训练9岁的女儿了,什么是她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不能动。天天都在教,就是为了暑假做准备。

“一周下来,我们发现,微波炉、热水器等小家电她已能用了,冰箱里的食品,也能辨别好坏,但仅限于我们在家时看着她做。如果,哪一天,我们不在她身边,还是担心她会出差错。损坏个电器倒是没什么,就怕伤了她。”黄珊心里依然没有底。

黄珊说:“女儿喜欢玩接线板,还喜欢上网,可网上很多视频都不适合小孩。平时我们看得严,但是她一个人在家时,怎么办呀!为了这,我和她爸绞尽脑汁,专门购买了她喜欢的乐高积木、故事绘本,这样可以分散女儿的注意力,也避免她沉迷到网络中。我还和她约定,如果能完成积木或是讲出绘本的故事,就奖励她。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方法能不能让女儿安全度过一个暑假。”

此外,黄珊还给女儿列举了很多注意事项,怕她记不住,就一条一条地写在了女儿的写字板上。担心她看不懂,细心的黄女士,还画上了图示。不能乱碰接线板,不要独自出门,有事儿就联系家长和老师……竟然有十多条,满满涂写了一块小黑板。“就这,我都快能出本攻略了。”黄珊无奈地说,“这些能办的都办了,可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在家,用什么方式解决心理孤独的阴影,到现在我也没想到方法。”

长期居家的焦虑产生应激反应

其实,安全是所有家长都会关注的问题。但在关注安全的同时,却会忽视一个同样重要的隐患——就是心理。

“长时间的居家生活,连成年人都会产生烦躁、焦虑等应激反应,更何况心理并不成熟的孩子。”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认为,这个特殊的暑假,孩子们最需要的就是放松,家长和学校应该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一直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的宗春山发现,前段时间复课的第一天,一位平时的好学生被请来了家长,原因很简单,仅在半天的课程中,这孩子总是唠唠叨叨的,可一说这个现象,孩子的话更多,还反驳道:老师更唠叨。

“这是青少年长期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由焦虑引发的应激反应的前兆。”宗春山说,此时他们需要其他的东西来缓解,“唠叨”还是一种可控的现象。要是出现网瘾、暴饮暴食,进而引发多动、情绪起伏大、肥胖等症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时会影响孩子的学业。

在前一段时间的调查中,已发现不少孩子出现了对线上授课并不适应及抵触情绪,这就是过度上网带来的危害。

让孩子识别危险学会求助

“一些年龄偏小,或独立能力差的孩子,是不适合独自居家的。这一类的孩子,必须有人陪伴。”北京市青少年安全防卫中心主任李恒说。

独自居家的小孩子必须要有辨别安全与否的能力。当然,首先是需要父母给予安全教育的知识。妈妈黄珊的做法就很好,用孩子能看得懂的图示,一一列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让小孩达到一定的安全操作能力。

但这并不够,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所以,在其独自居家之前,采取一些措施是必要的。比如,绝对不能让15岁以下的小孩子接触到酒精、强刺激性的消毒液,对不适宜孩子使用的电器进行硬隔离,对暴露在墙体表面的带电插座进行密封等。以最大限度来达到掌控安全的效果。

当然,即便是做到以上的措施,也不能对孩子的安全放松警惕。家长必须要清楚,这些都是特殊时期的临时性措施。因为,安全意识,以及把控安全的能力,都是随着年龄增长,才会逐步认识和成熟起来的。不妨把今年暑假当做一次对安全教育和培训他们在家庭生存能力的机会。通过独自居家,让孩子关注到家中的安全隐患。

悬挂在墙上的装饰物,冰箱内放置的饮料……这些看似安全物品,只要操作不当都会带来危险。饰物坠落,和开门过猛导致冰箱内物品砸伤孩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

对于独自居家的孩子,安全逃生的知识也是必备的。发生火灾,从哪里逃生?遇到陌生人敲门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必要的。此外,还要让孩子学会求援的各种方法。拨打电话,大声呼喊,通过网络朋友圈发求助信息等。

李恒建议,家长可以将自己的手机、办公室座机电话、社区电话和物业电话贴在墙上,孩子有事儿也可以直接联系。“这个暑假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很特殊,但是积极应对,孩子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提高。”

对于心理问题,宗春山建议,这个暑假不妨让孩子们过得轻松一些,除必要的作业外,更应丰富一下他们的生活,从而以更放松的心态迎接下一个学期。

针对已经发生心理变化的青少年,学校和老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疏导,甚至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社区组织孩子线上实践

青少年居家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社区的关注。上周六,北京市酒仙桥街道发动大山子社区和南路社区开展“社区小管家”养成活动。独自居家的30多名小志愿者收集的可回收垃圾,被社工们依次回收。同时,这些小志愿者还被邀请参与物业管理、文明促进和街道条例等线上暑期实践。

小朋友们的生活一下丰富起来,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孤独感消失了,平时的生活也有了社工们的陪伴。大部分的安全和心理问题都解决了。

经过10天的线上实践,11岁的淞博学会了垃圾分类,如今他就是家中的垃圾分类指导员。

“短短10天孩子就可以养成好习惯,这可以让他度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暑假。”淞博的妈妈说,希望学校和社会多在线上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漫长而丰富的暑期。

相关链接>>>

“看住了、管好了、用对了”谨防暑期儿童意外伤害

暑假已至,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暑期有效防止意外伤害?

“绝大多数儿童伤害是可以规避和预防的,所以伤害不是‘意外’。”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指出,要想预防儿童伤害,一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家长一定要做到有效看护和陪伴,一定要帮孩子评估、识别和排除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主动正确使用儿童相关的安全用品。

此外,王荃认为,要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我尤其想提一下关于儿童溺水和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问题,因为这两个是咱们国家儿童因伤害致死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我想提一下在这两方面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关于溺水。溺水是无声的,而且发生非常迅速,只要有水,孩子就有可能发生溺水,所以一定要帮助孩子排除这些安全隐患,包括家里的浴盆、水盆、水桶,都要及时倾倒剩水,一定要加盖。

儿童如果去游泳,一定要在配有正规资质的救生员的场所去游泳,不要去游野泳,不要去危险的和不安全的水域或者水体内游泳,即便有救生员,也要叮嘱孩子一定处于救生员的视线中。

要告知孩子,没有深水证不要去深水区冒险,不要让孩子高估自己的游泳技能。开放的水域一定要有醒目的警示标识,要让孩子在游泳前做好热身运动,不在水中做危险动作,而且不要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去游泳,包括饥饿、饱食,或者太困太累时都不要游泳,即便是在游泳池游泳,未成年人也应该有家长或者同伴结伴而行,如果在游泳过程中觉得不舒服,一定要及时示意同伴或者是家长、救生员,并且尽早脱离水体,不要让自己遇到危险。

在做水上活动时一定要正确的穿戴救生衣这些救生装置,儿童如果发现同伴或者其他人溺水,一定不要自行下水去救助,孩子们应该做到的是及时呼叫援助,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可以从岸上找到一些可能帮助溺水者的物品抛掷给他,帮他漂浮,但是一定不要自行下水去救助。4-8岁的孩子可以去学习一些游泳技能,这是家长可以做到的。

关于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所有人都去遵守规则,都去杜绝违规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加强监护,遵守规则。

12岁以下的儿童不坐副驾驶座,不要直接给孩子佩戴成人的安全带,也不要抱孩子乘车,一旦发生碰撞,突然开放的安全气囊产生的巨大力量,是孩子娇嫩的身躯根本无法承受的打击,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伤害。哪怕是短距离出行,也请一定把孩子放置在后排落座,而且让他佩戴安全正规的儿童安全约束系统,包括儿童安全座椅,或儿童增高坐垫,这是必须的。

不管时间长短,一定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不要侥幸,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孩子。启动车子以前,各位司机一定看看车旁边有没有正在玩耍的孩子,电动自行车停放以后,请顺便把钥匙拔掉,并且把车放在正规的地点充电。另外,不要搭载多人。

从孩子方面,家长要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危险的识别能力。平时孩子可以着鲜艳的衣服,或者反光服,这样在过马路的时候可以提高周围人的关注度。还要提醒孩子不要在马路上玩耍,或者进行任何体育活动,走路时不要嬉戏打闹,不要看书、看手机、不闯红灯,也不要翻越护栏。要告知孩子,下车后一定不要在车前猛跑,乘车时也不要把头和躯干伸出车窗外。

在小区里,千万不要让孩子在车库旁边、车库内或者是汽车周围,甚至是在道路上玩耍,这样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孩子在骑车、玩滑板的时候一定要佩戴安全头盔,不要在道路上玩滑板,1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骑车上路,16岁以下的未成年孩子不要骑电动自行车上路。

“我不建议孩子们去操作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更不要把这两个作为我们的交通工具来使用,因为这样对孩子是非常不安全的。最后,我想把中国疾控中心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近推出的关于预防儿童伤害的九个字送给各位家长,‘看住了、管好了、用对了’。”王荃说。

(来源:北京晚报、人民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文萃 B07 居家安全、无人陪伴,或成暑假最大难题 2020-07-17 2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