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基层调解

高龄父子不善沟通 鸡毛小事惹来不和

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社区法治专员巧妙化解家庭矛盾

本文字数:1422

  □法治报记者  夏天

现年93岁的退休老军人陈老伯,服役时长期驻扎部队,很少陪伴儿子。一手带大儿子的老伴去世后,陈老伯与日常照顾自己的儿子发生了一些家庭矛盾。老人觉得儿子不够关心自己,可儿子又觉得老父亲太倔强,且母亲的过世,更让自幼缺少陪伴的父子间相处不甚和谐。最终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社区法治专员和居委调解主任的努力下,将这对父子间的烦恼成功化解。

【事件起因】

陈老伯今年93岁,腿脚和眼神都不好(视力残疾)。2014年老房子动迁后,老人把大部分动迁款补贴给了儿子,用以购买全家人现在居住的房子,儿子也许诺照顾老人日常基本生活及养老送终。

可久而久之,陈老伯却认为儿子不关心自己,如不给自己做早饭、烧开水,甚至换季了连自己的被子也不常换洗,他对儿子很失望,觉得生活不如意。

而儿子则认为,老父亲脾气太倔,不愿意自己过多插手他的日常生活,加之本人的工作是保安,常常早出晚归,有时的确没有时间给父亲做早饭,且居委会曾经帮助父亲找过钟点工来解决父亲吃喝问题,但父亲不同意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不仅如此,陈老伯的儿子自己也快60岁了,身体也不太好,还要处理自己女儿的事务,没有时间和“蛮不讲理”的父亲耗下去,因此对陈老伯也就越来越不理不睬了。

【调解经过】

受当事人委托,定海街道社区法治专员同居委调解主任一起,前往内江路某弄某号的陈老伯家中上门调解。

法治专员还了解到,儿子小陈小时候是母亲一手带大的,父亲陈老伯由于是军人,长期驻扎部队、很少陪伴儿子,父子之间的感情本就有点疏远。加之小陈的母亲去年去世后,陈老伯倍感孤独,但不善言辞的陈老伯唯一能宣泄情感的就是自己的儿子(两个女儿都住得较远、大女儿长期生病),所以才造成两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

法治专员在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后,教导小陈:“照顾、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不能因为老人说话直来直去伤到了自己就不去尽自己的义务。何况陈老伯的要求也不多,无非就是柴米油盐的琐事,作为儿子理应尽到这些基本的职责,不要过多地责怪老人,让老父亲能安度晚年。”

同时法治专员也开导陈老伯,“子女们都不容易,特别是儿子从事保安工作早出晚归很辛苦,对老人的照顾难免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自己年纪大了,在子女平常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可以适时请钟点工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法治专员还告知两个女儿也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协助兄弟把父亲照顾好。

调解过程中,法治专员把法、理、情融入到这对父子的矛盾纠纷中,使得父子二人逐渐认同法治专员的建议,并表态会努力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事后法治专员还单独与陈老伯沟通,宽慰老人家作为一位老军人,艰苦时期都没有倒下,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更要放宽心胸善待自己、理解家人、安度晚年。老人家握着法治专员的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调解心得】

“家”是人类心灵的港湾,对于老人来说,“家”是他们一生最后的归属。我们常常以“老小孩”来形容上了年纪的老人,对每一个耄耋老人来说,他们都将在家庭中度过他们最有意义最温暖的时光。因此,家庭的氛围对“老小孩”的晚年幸福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现今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年代,父母缺的不是吃的喝的用的,而是简简单单的家的温暖。

从陈老伯的“满腹牢骚”里,我们能听出他渴望的是家庭的温馨氛围,一句问候语可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突然发现父母已经老去,那我们更要抓紧这最后有限的时光,好好尽尽孝心,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基层调解 B02 高龄父子不善沟通 鸡毛小事惹来不和 2020-07-21 2 2020年07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