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市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11条整改落实的方案和措施。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又部署开展对该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持续推动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自5月9日执法检查启动会以来,市人大就《条例》实施和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分专题赴全市各区开展深入的检查调研。
让放错的“宝贝”成为资源
纸张、塑料、玻璃瓶……如今各色垃圾回收系统进入了居民的生活,分类投放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回报,更是助力生活垃圾减量。
据了解,目前本市已基本建立了可回收物的回收“点站场”体系,并将进一步明确标准、规范营运,推动全品类回收机制建设。通过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及市人大代表感到,本市生活垃圾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条例》规定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措施实施效果仍不及预期;垃圾分类投放长效机制仍需强化。
为此,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回收体系。相关部门将制定优化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和集散场的建设与管理标准。上海将加快属地化和托底型集散场建设,加快服务点、中转站标准化改造,提升全市6000个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的服务功能,全面开展标准化审核工作,实现回收工作管理规范、运营正常、应收尽收。
为畅通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出路,本市还将明确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资源化利用企业,作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渠道,打通生活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利用的出路。同时,根据末端资源化利用实际需求,加快在各类循环经济园区或工业园区引入一批符合技术水平要求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针对部分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老大难”问题。本市将细化落实市级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补贴政策,制定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建设补贴细则。市政府将推动各区加快制定并落实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的支持政策,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针对废玻璃、泡沫塑料等特定品种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专项政策,激励有关企业应收尽收,推动实现资源增量、垃圾减量。
莫让医院、高校成为薄弱区
调研组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部分行业垃圾分类水平滞后的状况还未有彻底改变,公共场所垃圾分类的宣传和管理仍存有薄弱环节,其中尤以医院和高校为甚。
本市下一阶段垃圾分类的重点就是做好医院和高校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本市已将医院、高校列入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重点行业范畴,加强行业与属地管理部门工作协同,研究破解以往分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相关行业领域的分类工作实效。
记者了解到,市卫生健康委在去年制定的《医院生活垃圾分类及收集规范》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行业管理部门责任,组织参与专项检查工作,督促各级医院合理设置门急诊及病房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和装置。同时,规范垃圾分类标识,加强对门急诊病人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完善二次、三次分类工作,加强生活垃圾投放引导和过程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市教委则成立了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小组,督促高校严格落实《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试行)》、《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评分标准(试行)》等规定,因校制宜,规范教学、生活、办公、场馆等校内各功能区域的建筑单体、学校道路、公共场所分类容器配置标准,制定鼓励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措施。
科技创新成破解难题“金钥匙”
尽管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湿垃圾末端处置能力仍存在较大缺口,资源化利用问题尚未破解。
科技创新无疑将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金钥匙”。市有关部门积极关注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回收、处置”等各环节技术发展,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发展本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等技术。
在关键技术领域,本市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专家团队正开展生活垃圾焚烧炉高效扩能与清洁焚烧智能控制技术、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环境卫生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湿垃圾处理衍生品质量管控和检验技术等核心重点领域的研究。
在技术引进和孵化方面,规划依托老港基地建设本市固废科研实证基地,积极吸收先进垃圾治理技术并开展中试试验。
据悉,今年本市将继续研究推进《生活垃圾厢房建设规范》等标准升级,实现生活垃圾投放环节的规范化,并逐步研究启动全程分类技术标准的升级工作。
此外,市绿化市容局等部门还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技术创新,如在湿垃圾破袋方面,先后培育推广了各类“破袋神器”、“白菜拉拉袋”等小发明。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