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中国

本报记者直击高温下的劳动者

“老船长”乘风破浪 交警不惧“烤”验

本文字数:2184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见习记者  翟梦丽  谢钱钱

昨天上午,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连日来,上海最高气温超过34摄氏度,申城进入“炙烤模式”。

50℃,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完成工作的巡逻“老船长”;马路上,坚守岗位毫不放松执勤的民警;下水道里,穿着“闷罐”作业的市政潜水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惧“烤”验,坚守岗位,扎根一线。本报记者现场直击高温下这些可爱可敬的执法者、劳动者。

50℃高温下:

水上巡逻“老船长”乘风破浪

50℃,狭小密闭的空间,这就是“老船长”李勤的工作环境。

李勤是上海市公安局水上巡逻支队船艇保障组警长,主要负责支队23条船艇、摩托艇的运维保养工作,随着进入高温状态,船艇甲板和机舱内的温度高达50℃,而他就要在狭小密闭的空间内完成工作。近日,记者跟随着这位“老船长”的步伐,体验了他一上午的作业。

上午9:00,在巡逻队出发前,李勤照例率先下舱检查船艇的动力系统以及仪器仪表。虽然还是早晨,气温不过32℃,但下了机舱,迎面而来的是浓重的柴油味和一股热浪,逼得人直往后退。不足5平米的机舱内,只容得下三四个人转身,就在这狭小闷热的空间内,李勤开始了他的工作。首先是外观检查,巡查所有的设备旁有无障碍物,随后是重要的水电油检查,确保有充足的储备,随后启动机器,观察数据是否正常。说起来似乎并不难,但这些准备工作对船艇安全运行却至关重要。李勤告诉记者,2019年的一次船艇检查中,他发现螺旋桨被缆绳缠住。李勤二话不说,直接侧躺在公安船艇尾部,半个身子探出船体,尝试徒手解开绳结。当时正值冬天,黄浦江风浪很大,拍打在船体上,溅湿李勤一身制服。但缆绳缠绕太紧,李勤最终决定下水割断缆绳。在冰冷的江水中泡了半个多小时后,他才把缆绳割断,排除了故障。

在机舱内不过5分钟,记者就已经感到闷热头晕,满头大汗。而对李勤来说,这个温度根本不算什么。每次巡逻,长则10小时,短则2个多小时,随着巡逻艇的航行,机舱内的温度也不断升高。按照规定,每隔半小时,他都必须再下机舱进行检查。去机舱检查一圈,衣服总是干了湿,湿了干。似火的高温“炙烤”下,这个看似瘦弱的汉子却“韧性十足”。“接近50度的高温,发动机刺耳的噪音加上柴油的气味,在底下待着确实比较煎熬。”李勤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身材比较瘦,所以对高温耐力尚可。他记得之前有个同事刚来工作,由于身体比较胖加上尚未适应高温的工作环境,每次下舱后,全身上下仿佛被泼了热水,连衣服都在滴“汗”。

“我从事船艇相关工作已经有30多年,大半辈子都没和船艇分开过。”从陆军船艇学院毕业后,李勤被分配到上海警备区后勤部船队。一路从轮机兵到轮机长再到副队长,他几乎把部队里船艇相关的岗位都轮了一个遍。从部队转业后,舍不得水、舍不得船艇的李勤来到了原水上公安局巡(交)警大队,一待就是11年。“从军装到警服,这个选择,我没选错。”这位“老船长”坚定地说。

交警坚守执法:

再热不能忽视戴头盔

昨日下午15时许,烈日下,普陀区长寿路交叉路口处,普陀交警支队机动一大队警长尤凯正坚守在路口执勤。

一位外卖小哥驾驶电瓶车驶来,尤凯立即招手拦停。外卖小哥停下后,脸上闪现一丝不自然,伸手从车座上拿过头盔戴上。

“头盔是一定要戴的,这是为了你的安全着想,再热也不能忽视”。尤凯一边登记车牌后录入系统,一边提醒外卖小哥。外卖小哥表示下次一定记得,认真戴上头盔后继续上路。

“高温天,很多外卖小哥嫌热,不戴头盔的骑行者有增多的趋势。”尤凯提醒驾驶员,天再热,“也要带好头盔,保护自己的安全。”“越是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执法时越要注意心平气和。”尤凯告诉记者。

如何在加强执法和宣传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引导和监管?

记者了解到,普陀警方专门研发了一款应用小程序,对于“驾驶电动自行车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外卖骑手,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企业,由企业对违规骑手严格落实“一次警告、二次限单,三次拉黑”的内部处罚机制,倒逼企业落实好内部监管措施。

“闷罐”里的市政潜水员:“我们不干,谁来干?”

说起潜水员,很多人印象中是畅游在碧蓝大海中,探寻各色海洋生物的时尚职业。但对于保障城市管线安全的市政潜水员而言,他们的工作环境却是昏暗、恶臭,还有如影随行的危险,以及——高温天下额外的闷热加成。

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工作中,万一遇到管道淤堵比较严重的状况,需依靠潜水员下去清淤,确保管道疏通。据市水务部门披露,目前全市共有上百名此类市政潜水员。

市政潜水员的装备,也不是修身的潜水服,而是厚厚的、需要他人帮助才能穿上的棉衣。他们还要捆紧潜水鞋和裤脚、安装颈托、拧紧螺丝、脖颈处放上吸汗毛巾、最后带上潜水帽——可想而知,在35度以上的高温天里,他们需要承受怎样的“烤验”。

在污水池里,漂浮着各种垃圾,散发出一股股恶臭。潜水员们几乎是一步一停地往下挪,直到潜水帽彻底被污水淹没。从这里开始,脏臭、闷热就是小考验了,而黑暗的水下,才是最大挑战。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水下,有时用力过猛,碰上废钢筋、刀片等尖锐东西,轻则扎痛,重则会破坏潜水服和保险绳索,乃至空气输送管,造成致命的危险。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市政潜水员们平均每年每人要下水200次左右。

在上海,有位已从业20年的资深老潜水员姜桂章,用朴实的话语,道出对这份职业的理解:“我们不干,谁来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A08 “老船长”乘风破浪 交警不惧“烤”验 2020-08-03 2 2020年08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