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中外案志

古代的“谣言粉碎机”

本文字数:2995

元末明初的知名学者叶子奇,在明朝的监狱里开始撰写、出狱后完成的《草木子》一书,记载了元朝多次灾难后出现的谣言。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南方广大地区发水灾,大雨连续下了80多天,泽国一片。水灾造成大饥荒,浙江等地尤为严重。“岳州父老”乘机说,原来潜藏地下的龙,乘着大雨纷纷从地下钻出来了,而且数量特多。有的见多识广的人居然也说,老天爷“起了杀机”了。古人是相信龙的,虽然没有人见过龙;古人又是相信老天爷的,虽然谁也不知道老天爷是什么样子,因而对上天派龙来收拾地上的人的说法深信不疑,于是谣言不胫而走。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浙江永嘉发生海啸,海船被冲上平陆高坡二三十里,死1000多人。有谣言说,海啸是海盗作乱的先兆。叶子奇还以后来的方国珍造反来验证上述谣言,他写道:“其后海寇方国珍据海为盗,攻剽濒海数州,朝廷莫能制。”叶子奇是很有学问的人,连他都相信这类谣言,更不要说一般的人了。

  □刘永加

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日,贵州威宁县秀水镇不明声源引起广大网民关注和热议,有部分网民在一些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并杜撰添加所谓“虎啸龙吟”等声音,混淆视听误导群众。威宁县邀请野生动物专家开展了现场查勘鉴定,初步认定该不明声响为鸟类黄脚三趾鹑所发出。最新报道,威宁县公安局也对网上造谣、传谣的相关人员依法进行了查处。

那么,在古代对于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和迷信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唐李德裕煮肉破圣水

唐代名相李德裕(787-850年),就曾巧妙地处理了一起因谣言影响百姓生活的事件。

李德裕是赵郡赞皇(治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于望族赵郡李氏,这个家族出过许多杰出人才,其父李吉甫也当过唐朝的宰相。李德裕自幼胸怀大志,饱读经史。年轻时以门荫入仕,起家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历任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等职。他经了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两度入朝为相。

李德裕曾多次到地方任职,就注重移风易俗、富民安民。他在任浙西观察使时,竭力求治,革除陈规陋习,禁断淫祠滥祭。当时江南人崇尚巫祝,迷信鬼神,若家里一人得了疫病,全家都弃置不顾。李德裕选择一些德望高的长老,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加以教化,然后再让他们回去说服民众,辅以严刑峻法,对不接受教育的绳之以法,“数年之间,弊风顿革”,抛弃生病亲人的现象基本杜绝了。

李德裕破除的谣言实践,记载在《唐语林》里:唐敬宗宝历年间,老江淮一带百姓曾口口相传,纷纷传说亳州地带能产圣水,而且圣水的功能十分了得,能让患病的人即刻痊愈。这一传言出来以后,从洛阳到江西的数十郡百姓都争着捐钱买水,让造谣者获利了上千万钱。

李德裕当时正镇守浙西,他听说这一传言以后,便知道这是假的,他看到百姓们信以为真的样子,就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为了让百姓们亲眼看到圣水的真面目,他便在大市场上召集了不少百姓,现场派人用一口大锅装满了他们传言的圣水,最后放进了五斤猪肉。李德裕大声对百姓说道:“如果这真的是圣水,那猪肉放进锅里煮,就不会被煮熟。”

开始加火烧锅了,所有人都紧紧盯着市场中央的这口大锅,心里五味杂陈,有的还祈祷圣水仙灵,不要煮熟猪肉。可是没多久,就传出了猪肉被煮熟的香味,最后猪肉被煮得滚瓜烂熟。这些深信不疑的百姓傻眼了,果然圣水是骗人的。李德裕用事实证明了圣水的传言是假的,从此,人心逐渐安定,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为此,李德裕专门给皇上写了一篇《亳州圣水状》,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

“臣访闻此水本因妖僧诳惑,狡计丐钱。数月以来,江南之人,奔走塞路,每三十家都雇一人取水。拟取之时,病者断食荤血,既饮之后,又二七日蔬食,危疾之人,俟之病愈。其水斗价三贯,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转以市人,老病饮之,多至危笃。昨点两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千人。臣于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绝其根本,终恐无益黎。昔吴时有圣水,宋齐有圣火,事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观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绝妖源。”

李德裕把自己亲自调查的结果上奏给皇上,从中可以看出,百姓受谣言祸害者甚多,不禁止终将危害社会安定,百姓不仅会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许多人迷信圣水不去就医,还会危及生命。李德裕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招数,终让百姓醒悟,可谓聪明之至,的确是打破谣言的好办法。

宋沈括否定蛟龙毁堤谣言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其中两次任职宣州,他以科学的精神,破除谣言,坚决支持修建秦家圩,即后来的万春圩,造福了一方百姓。

皖南宣州境内有一条江叫青弋江,其下游的秦家圩(今在芜湖境内)历史悠久,宋初被水毁之后,80多年间一直未能修复。原因是,当地对于修复与否存有争议和谣言的影响。其实,早在唐末对此就开始了争论。因为圩田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汛期破圩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来是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尤其是,有人传言说:“圩水之所处,皆有蛟龙伏其下”,意思是不能动了蛟龙,动则贻害无穷,百姓遭殃,这些传说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实施。直到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宋廷才派时任宣州宁国令沈披前往考察修圩事宜,此时沈括正在宣州任一个小小的税官,他与哥哥一同前往考察。由于沈括精通水利,善于测算,并依据修建“圩田”的理论与实践,针对不赞成修圩者的意见,逐条给予辩驳,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方案。这就是北宋时期传承下来的著名的“圩田五说”。其中关于蛟龙为害,作为科学家的沈括说道:所谓“圩水之所处,皆有蛟龙伏其下。”这纯属迷信说教,毫无道理,我们没有认识到事物内在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蛟龙在作怪。他解释道:圩外大河之水穿堤,天长日久,“其下不得不为渊,渊深而岸废。”堤岸因天长日久不予维修,遇到大水坍塌是正常的,根本不是什么蛟龙作怪造成的。

沈括驳斥了谣言后,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因为沈括的这个方案,有理有据,科学可行,所以得到了宋廷的支持,秦家圩如期按沈括制定的修复方略付诸实施,并很快完工。宋仁宗很高兴,当即获悉赐名“万春圩”,一直沿用至今。看到自己的拟定的方案顺利完工,沈括也很高兴,亲自写了《万春圩图记》记载了此事。他还绘制了万春圩图。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沈括又一次来到宣州,因为王安石变法失败,他被诬劾贬官出任宣州知州。来到宣州后,沈括自感身体不适,他听说广南道人会用小便炼“秋石”治病。对于这种传言科学家沈括自然很谨慎,他专门对此进行了考察。经考察,他发现这种技术很成熟,他便亲自组织试制。结果真的用小便配以适量的浓皂角液,经过反复过滤、沉淀、加热、熔融等物理化学过程,得到“莹白如玉”的药用“秋石”。除了自己使用外,沈括还记录了其他四个病例,服药后均有疗效。让传说变成良方,造福于民,这也是科学家沈括大胆采纳社会验方的成果吧。

清陈宏谋破迷信救“活佛”

陈宏谋(1696-1771年),广西临桂人。雍正元年进士,曾在地方任职三十余年,其中历任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等省巡抚达22年之久,是当时最能干的著名巡抚。他政绩卓著,在疏浚河道,修筑道路,普及教育,从事慈善事业,提倡廉政,惩治贪污舞弊等,卓有成效。他在破除迷信上,也是敢于动真的,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据《郎潜纪闻三笔》载:陈宏谋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这里的人民崇尚迷信。有一次,苏州北禅寺的主持,建造了一座九层佛坛,把一个“活佛”放在佛坛的顶端,大肆渲染说“活佛”要升天。他在佛坛四周堆满柴草,约定时日要把“活佛”焚化,因此引来众多善男信女,施舍金银无数,主持就是想借此大发一笔横财。陈宏谋闻讯,觉得事有蹊跷,便微服到佛坛上下周围仔细察看一番,感觉疑点重重。他一面暗中派人把主持收押起来,一面对众人说:我要奉养这位活佛,便把他从坛顶放下来,用自己的轿子把他抬到巡抚衙门,让他得到休息和治疗。过了几天,这位活佛才能说话。原来他是吴江人,被寺中主持关禁,绝其饮食,并让活佛吃野猪膏,使他不能说话,把他打扮成活佛,用以骗取民间钱财。主持这是要用活人来焚化,真是恶劣至极。真相大白后,陈宏谋把主持判处极刑,从而教育了迷信的群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中外案志 B07 古代的“谣言粉碎机” 2020-08-05 2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