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各行业营销大军的必争之地,保险业当然也不例外。然而,一些保险营销员发送一些博人眼球却不明真伪、粗制滥造,甚至含销售误导的信息,如此违规操作必将受到严惩。
一些营销员经常通过一些能够加载个人名片信息的平台发布信息。只需在平台交纳一定费用,便可看见谁留下过阅览痕迹,然后根据这个“指向性”信息去推销。这些平台完全没有经过个人授权便轻松获取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这种“窃取”行为,着实令人不齿。
微信朋友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成本低,已成为保险营销员展示个人及公司形象、推介产品、介绍服务知识的重要宣传渠道,然而由于朋友圈发布主体多、信息审核弱、传播速度快,再加上一些保险营销员个人文化水平、职业素养、媒介素养等水平的制约,朋友圈也不幸沦为保险销售误导、不实信息传播的“重灾区”。
虽然银保监会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家保险机构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控,出台相关办法治理保险销售误导等行为,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将作出相应处罚,但大多数保险机构在执行过程中也只能够对监管禁止使用的有关销售误导的关键信息进行删除,这在治理销售误导行为等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对于如何有效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职业素养,打造一个 “风清气正”的保险营销环境,提升保险营销员外在职业形象,还需依靠保险营销员自身不断提升各方面综合能力来实现。
我国目前保险营销人员的队伍建设还存在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够、个人综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就好像一个人灵魂的外在体现,是“人设”的具体呈现。你是“保险界的精英”还是“保险界的小白”或是不可信的“江湖骗子”,从“朋友圈”就能一窥其实。
作为保险营销员,传播信息的目的在于销售,而销售的前提是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不良信息的轰炸,最后只能换来消费者的一指“屏蔽”。
(综合自《中国消费者报》《中国银行保险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