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上海市南汇监狱警卫队的干警们来说,陈利民曾经就是他们的“宝”。虽然今年5月,年满60周岁的陈利民已经退休,但谈起这位一起共事了十多年,尤其在今年战“疫”中一同坚守的老同志,监狱警卫队的教导员说,“他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正能量。”
每天早饭都要多买个包子
1960年5月出生的陈利民曾是军人,1983年退伍后回到上海工作,2007年到南汇监狱,退休前的工作岗位是监狱警卫队民警。因为年纪较长,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警卫队的其他民警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老陈”。用警卫队教导员陈亮的话说,“老陈是老法师了,看上去好像很平凡,但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最好,而且还能及时为其他同事补位。”陈亮觉得,老陈在岗时的敬业、认真、乐观让整个团队都受益良多。
年纪大了,总有这样那样的身体不适,老陈也不例外,最让他头疼的是荨麻疹。平时除了要靠药物控制,还要注意休息,饮食也得非常当心。这些对工作生活较为规律的老陈来说本不难做到,但是今年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疫情发生,南汇监狱根据统一要求执行封闭执勤,当时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退休的老陈是第二批到岗执勤的民警。
长时间的封闭执勤对许多民警都是挑战,要保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才能更好地战斗。不过,对老陈而言,好好吃顿饭有点难。因为他的病情需要忌口,有时食堂的菜只有一个是他能吃的,他就这样连续好几天只吃一个菜配白米饭。实在不够,就在早饭时多买个包子、馒头,留着垫肚子。
后来,有人发现老陈吃得太“寒酸”,问起他来,他也不愿多提,“大家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不能为了我一个人给大家添麻烦。”老陈觉得这算不上事,自己能坚持。
除了饮食,老陈在工作安排上也 “执拗”过。考虑到年纪和身体情况,在安排民警值班时,陈亮特意把老陈和几位老同志安排为“日班”,也就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但老陈曾提出他也能值夜班。虽然最后老陈的提议被否决了,可他还是会尽己所能地帮同事们分担,比如早上交接班会提前一小时到岗,让值夜班的同事早点回去休息。
“因为我们工作的地方离市区比较远,有些民警是开车上下班的。如果有值夜班的民警当天正好要换防回家,老陈清晨5点就会去接班,让同事可以睡一会,开车回家也比较有精神。”陈亮感慨于老陈的贴心,“封闭执勤初期,保洁工作人员不能进监狱,老陈就主动默默承担起了我们工作区域的打扫卫生工作,其他人在他的影响下也被带动了起来。”
要求工作因为不想被爸妈数落?
这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让陈亮他们觉得老陈就像一位体贴、细心的长辈,老陈的乐观、积极和敬业也影响着年轻的民警,“老陈那么大年纪都能坚持,我们有什么做不到的?”而在工作上,老陈的专业和资深也帮助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当好“守门人”的角色。
老陈所在的警卫队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进出监狱的人、车进行检查,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守好门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大考。什么样的人、车能进?如何检查?如遇进出人员发烧、生病等情况如何处理?封闭执勤工作开始之初,及时制定工作预案势在必行。要不要上车检查、是否穿戴防护服、护目镜等看似简单的建议,在当时却是涉及监管安全至关重要的细节。在不断讨论、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的过程中,老陈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献计献策,为的就是让所有工作周全再周全一点。至今,警卫队的工作预案还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监管场所的安全。
今年4月初,陈亮接到了换防在家隔离的老陈的电话,距离退休只有1个月时间的他向陈亮表示,如要安排工作请一定要叫他回去。“我现在在家隔离,哪里都不能去,父母九十多岁了也不能去看,他们要是知道我不上班又不去看他们一定会不高兴的,还不如让我回去上班。”老陈要求回去工作的理由让陈亮哭笑不得。陈亮知道,这都是老陈找的“借口”,“他曾经是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他其实就是想多一个人多一份力,为团队分担工作,让监狱的大门更牢固一些。”
老陈算是如愿在退休前贡献了最后的力量,为自己的工作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老陈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甚至可能有些琐碎,可就是这样的平凡、不起眼组成了生活的大多数,也正是他们用一丝不苟的认真、踏踏实实的态度守住了安全的大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