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监狱是高楼型建筑精良的建筑群,20世纪30年代监狱经过扩建以后,形成关押中国籍犯人和关押外国籍犯两个区域,拥有近4000间监室。4000间监室,这是什么概念?有人称,一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的犯人,如果每天换一间牢房,十年下来他也蹲不完。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这说明了当时提篮桥监狱的牢房多。关押中国籍犯人的监室每间仅3.3至3.6平方米,犯人大多睡在水泥地上。后来,部分监室加铺木板,另外有二幢监楼铺有薄薄的地板。
这些监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监室的内部结构均为“三墙一栅”,即三面都是钢筋水泥墙,一面为手指粗的铁栅。各监室的牢门与铁栅融为一体,各监室均是“肩靠肩,背靠背”地排列在一起。监室外是较宽阔的走廊。该布局主要的优点是防逃功能好,犯人无法挖壁洞、挖地道逃跑,投手举足都在看守的视野中。监舍的各楼层之间每隔一段均铺设铁丝网,看守站在走廊上通过铁丝网可以同时看到上层、下层以及本层,共三层楼面的情况。而关押外国籍犯的监室,每间8平方米,设有铁床、固定的桌凳和抽水马桶,整幢大楼设有电梯。除此以外,监狱还建有禁闭室及防暴监房。
禁闭室,又称暗室,共有92间。每间面积3.2平方米,比其他监室略小。禁闭室除了铁门以外,还多加了两扇厚厚的木门,牢房顶部开有一个窗口。夏天闷热难忍,霉臭死寂;冬天寒风刺骨,下雪天,雪花直接飘入,格外寒冷。犯人根据其可怕的功能,联想到南宋王朝在都城杭州残害忠良岳飞的“风波亭”,就把该牢房称作“风波亭”。被关押在“风波亭”的犯人,不仅在身体受到折磨,而且精神上遭受摧残。1932年,革命志士谢凡生被关押狱中。他左腿已经受伤,但看守还是以他违反监规纪律为由,把他押到“风波亭”反省思过。谢凡生的伙食标准比常规的明显要少,经常饥饿难熬,不得不用冷水充饥。看守每天还让人用橡皮管朝牢房的顶部和三面墙壁浇水,美其名曰“用药水消毒”,实质是把禁闭室弄得潮气弥漫,使人坐立不宁。谢凡生只能拖着受伤的腿艰难地站起来,把三条既是卧具,又是坐具的薄薄灰毯抱在胸前,等待他们离开再把这三条灰毯放回潮湿的水泥地上。他白天坐在灰毯上,晚上也睡在灰毯上,灰毯紧贴水泥地,一片潮气,阴冷入骨。
“橡皮监”是监狱防止犯人暴力行凶和自杀、自伤的一种特殊设施,它的正规名称叫“防暴监房”。历史上的提篮桥监狱共建有7间橡皮牢房,随着岁月的流逝,目前完好保存的还有两间,位于“十字楼”的六楼。
“橡皮监”内部结构呈八角形状,地坪及周围的墙壁都是橡胶制品,监舍面积约4个多平方米,房高3.2米,顶部开有气窗,房顶装有照明电灯,灯泡外还安装铁丝网罩,防止犯人接触电源,或故意损害电器设备。“橡皮监”设双重牢门,外层为两扇厚厚的木门,内层是铺垫橡胶的钢门,两层门之间,还有一个1.8平方米左右的小间,距离钢门里面1.3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呈菱形状玻璃的小“窥视孔”,便于看守人员观察被关押者的状况。犯人关押在“橡皮监”前,都要经过搜身检查,不许带入任何物品。由于监舍四周墙壁都是橡胶制品,犯人关押后,如果想撞墙自戕都无济于事。想悬梁,没有勾吊绳索的地方。大声呼叫、发泄,则声音无法传出。在普通人看来,把犯人关在橡皮牢房里,看守人员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不然,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最好的金融保险箱有时也会被人盗窃。历史上提篮桥监狱“橡皮监”里也曾经发生过一起罕见意外。事后经检查,事情就出在不显眼的玻璃“窥视孔”上,原来当时“窥视孔”已经破损,残留了半块小玻璃,当时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小小的细节。犯人被关押到“橡皮监”后,看守按时送水送饭,清理卫生。看守以为犯人“太平”了,准备将他放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自杀。原来,犯人用裤带勾住了窥视孔上碎玻璃脚,形成一个受力点,再把带子打成圈,套住了自己的脖子,蹲卧起来,最终造成窒息死亡。从法医学的角度上讲,是一种非典型自缢死亡(典型自缢死亡,大多上吊死亡,即人系直立状)。
为了让后人了解旧提篮桥监狱的特殊建筑,让人知晓旧监狱犯人的狱中状况,1999年12月建成的上海监狱陈列馆内,复制了历史文物般的“风波亭”与“橡皮监”供参观学习。
(本版作者:徐家俊,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史志办原主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