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音容笑貌今犹在

本文字数:1285

  □刘向东

参加中共党史学习活动,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美丽的淮安古城,瞻仰周总理故居。

在我的印象中,淮安是个响当当的地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祥地。它不仅是一代伟人周总理的故乡,而且还养育了汉代军事家韩信、禁烟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大戏曲家关汉卿,以及汉赋大家枚乘、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等众多历史名人。现雄踞于市区中心的镇淮楼(又称鼓楼)建于北宋年间,虽已经历800多年的风雨烟云,却雄姿不减,恢弘盎然,像个沧桑古人依然传承着淮安6000多年的灿烂文明。

镇淮楼西北约300米处的驸马巷7号就是周总理的故居。门匾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红底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个故居由东西曲折相连的三进院组成,是典型的明清时期青砖灰瓦木结构宅院。东院就是1898年3月5日周总理诞生的屋子及童年读书的地方。西院是总理的乳母和继母的卧室。两院之间是主堂屋、厨房、水井和亭子间。亭子间前后各有一棵巍然高耸的古榆树。在总理童年读书的屋内,当年用过的书桌还在,桌上仍静放着幼时的识字卡片、墨盒和油灯。在这如此简陋的屋内,童年的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书桌的正面墙上挂有周家始祖、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爱莲说》,两旁对联为“未熟黄粱弹指光阴经富贵,无欺暗室居心忠厚即神仙”。驻足细品,这无疑是总理秉承的“视富贵如浮云,以忠厚为家风”的优良家风。在乳母住房后檐处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石井栏上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总理童年时常跟乳母从井里打水烧菜。乳母还常常带他去地里劳动,使他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拐过主堂,过海棠亭便是树木茂盛、翠竹飒爽的后花园和邓颖超同志纪念园。园内有一株总理童年时亲手浇培过的古腊梅。每至严寒飞雪时,腊梅绽放,满树灿烂,芳香四溢。淮安人誉其为“一品梅”,以寓周总理“为官一品,立德一品,做人一品”。在展室里,有幅“双乐天图”,那是抗战时期邓颖超同志高兴地抱着战友孩子的情景。总理看了后欣然题诗一首:“大乐天抱小乐天,嘻嘻哈哈乐一天,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这不仅体现了当时险恶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反映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并肩奋斗的高尚情操。还有一幅感人至深的照片,是总理在接见进京的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的情景。当时,总理听说有人参观其故居一事再三叮咛:“不要让人参观;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不准维修。房子要用就办图书馆等公益事业。”之后,总理还特地告诫所有的亲属:“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在旧居不要挂我的照片。”

我久久地凝望着这幅照片,回味着令人深思的话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今淮安人民没有遵循总理生前的嘱托而开放了故居,是因为有无限的深情和哀思需要寄托,有无限的感情需要承载和表达。更是因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党和人民需要继续践行总理的遗愿,需要大力弘扬总理一生奉献无所求的崇高品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音容笑貌今犹在 2020-09-15 2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