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昨天是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一周年的日子。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试点一年来,首批27个试点街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成“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总面积已超8347平方米,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超额完成目标。同时,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其后,建设力度将逐年加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将全市绝大多数街镇建设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并最终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试点首年资金保障1720万元
在由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承接试点工作的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设置了“记忆家——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鲜艳的色彩、易识别的提示牌……许多经过特别设计的适老化标识系统,能减少认知障碍长者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减弱而产生的错乱和焦虑,让长者在空间内活动更为自在。
据市民政局介绍,一年来,该局给予了试点项目稳定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每一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均为期三年,市民政局专门出台了《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参与试点的各区、各街镇在政策指导下开展试点建设。
同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项目经费由市区两级给予支持保障,三年试点周期,每个试点街镇市级保障资金45万元,区、街镇按照不低于1:1配套。试点第一年,市区两级资金保障已达1720万元。
一年来,各试点街镇普遍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从标识到空间设计,都具有认知障碍友好化特色,渗透着以老人为本的理念。截至目前,全市27个试点街镇建设的“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场地面积总计已超过8347平方米。其中,13个街镇配备了独立的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
让“早期征兆老人”不再错失黄金干预时间
家住虹桥街道的丁奶奶今年82岁,去年在华山医院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经过社工的评测与分析,丁奶奶遵照建议的计划每周2次参与小组活动,有时还会预约进行额外的一对一训练。
在每两个月的跟踪评估中,丁奶奶的各项认知功能都维持在了稳定水平,原本退化比较明显的近期记忆混乱也得到了改善。她也成为了这里的“意见领袖”,经常鼓励新来的朋友:“人老了总归要变笨的,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笨得慢一点。”
作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知障碍风险测评十分关键。尽早介入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病程,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专业训练延缓病程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27个试点街镇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平均每街镇2151人,超额完成目标。
在试点过程中,还有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践,即“家庭支持服务”。各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家属支持中心,建立家属俱乐部社群、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和“记忆咖啡”等心灵喘息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丰富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家属们获得从照护能力到自身心理慰藉等多方位支持,认知障碍老年人也得到更好的照料。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老年痴呆”的误解和偏见,许多认知障碍患者和家庭都有一种病耻感,一些认知障碍老人会 “躲”起来逃避面对,或是被家属“藏”起来。
为此,试点过程中,在面向老人和家庭直接服务之外,特别将“社区友好网络建设”和“友好文化营造”纳入政策指引及评估范围。在试点建设指引的引领下,各组织的社区动员能力被逐步激发,认知障碍相关的科普倡导、公众脑健康教育也来到了更多市民身边。
稳步建立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首年的探索也出现一些问题。市民政局表示,将对试点街镇和社会组织进一步深化培训,除整体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外,还将加强模块化专业能力培训。此外,将逐步完善风险测评体系,精准掌握上海认知障碍人群数据及社区状况,逐步健全项目评估及督导机制,制定更细致、更明确、更全面的评估标准。
未来,上海将稳步加快试点步伐,秉持 “共享共建、全民受益”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模式”,在现有的建设指引基础上最终确立地方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的普遍覆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