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剧焦

真实记录维和一线的中国蓝盔

本文字数:1610

  今年是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坚定履行职责,用行动和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9月18日,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题材的影片《蓝色防线》上映。影片上映后,观众纷纷反馈该片故事真实、战场残酷,但又极具温情。

自1990年首次派遣军事观察员,30年来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4万多人次维和人员,先后参加了25项维和行动,有16名官兵牺牲在维和一线。目前,仍有2500多名官兵在联合国7个任务区及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执行任务。

《蓝色防线》

导演:尚昌仪  周德新  刘欣

主演:鲁成军  王震  姚道祥  李东  陈秋岑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日期:2020-09-18

片长:89分钟

内容介绍:

《蓝色防线》是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本片为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亲历记录,历经五年(2015年至2019年)跟踪拍摄,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真实展现了我国第一支成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在战火纷飞中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

《蓝色防线》所记录的这支步兵营的官兵基本都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杨根思部队”,这是一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该步兵营在非洲国家南苏丹执行了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完成了9次长途巡逻、52次武装护卫和8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任务,并担负联合国营区内外巡逻、平民保护区安全警戒等职能。

南苏丹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却深受战乱困扰,政府军与反政府军之间冲突不断,维和部队的任务就是保证联合国难民营平民的生命安全。南苏丹国内局势不明朗,维和部队不仅要执行日常维和任务,而且随时要做好战争准备。2015年,中国第一次向南苏丹派遣成建制维和步兵营,中国军人接力出征,截至今年,我国已连续派遣了6批次的维和步兵营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2016年7月,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爆发激烈冲突,步兵营官兵在战火中沉着冷静、灵活处置、不怕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担当职责使命,有力保证了联合国工作人员和难民的安全。

但在这场冲突中,两名中国维和部队士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中国维和部队派出一支分队在难民营内执行警戒任务,突然遭到炮弹攻击,士兵杨树朋和李磊受重伤,后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蓝色防线》记录了事件的全过程:中国维和部队营区遭到炮击,一发炮弹命中我方装甲车,两位战士受伤。在抢救期间,战友们在旁边忍不住抹泪。两名战士牺牲后,连长强忍泪水跟其他士兵做思想工作,强调必须坚持执行维和任务。在两人遗体准备运回中国的那天,难民营没法买到鲜花,士兵们在附近采了两束野花,向战友送别……

南苏丹气候炎热,雨季时道路泥泞不堪。相对于自然环境的艰苦,难民营更称得上是一个险境,私藏枪支、贩卖毒品、示威游行时时都有,械斗、争执更是难免,维和部队的军人需要在这些特殊又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他们要维持中立立场,不偏袒包庇任何一方,尽全力维护当地平民安全。

真实是《蓝色防线》的最大本色。片中绝大部分影像素材都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影像资料,很多影像甚至是出任务士兵头盔上的任务记录仪镜头拍摄下来的,这些镜头让观众体会到真实的临场感,了解到维和战场的不确定性与危机四伏。营地里的实景拍摄,融入对战士、连长、教导员的访谈,重现了任务区实景。

《蓝色防线》没有特效、没有大场面、没有强视觉刺激,但在冷静残酷的战争中,许多观众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维和行动,第一次系统了解维和军人是如何保护平民、保护联合国人员及设施以及对当地民众实施人道主义救援的。

影片中,有一场官兵们庄严誓师列阵出征的画面,令人心潮澎湃,而这些经历过真实战场生死淬炼的中国军人,不仅出色完成了联合国各项维和任务,更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担当。电影更展现了何谓“军人使命”——为国家荣誉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牢记职责、不辱使命。(栎之/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剧焦 B06 真实记录维和一线的中国蓝盔 2020-09-25 2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