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
关于杆秤的制作
虽说现在人们已习惯于使用电子秤,但传统的杆秤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进入历史博物馆。
传统的杆秤是由秤杆和秤砣两部分构成的。史书上明言:秤杆曰“衡”,秤砣曰“权”。先秦时期的秤杆上刻有13颗星花为秤星,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随着度量衡的划一,在秤杆上又添加了“福” “禄” “寿”三颗秤星,由此改13两一斤为16两一斤。而且规定:秤杆上的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不能黑心。更为令世人警示的是,第一颗秤星叫“定盘星”,表示公平、公正。倘若卖家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少一两叫 “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喻示商家做生意要诚实,不然会损福、伤禄、折寿,遭遇倒霉事。
很显然,我国古贤对杆秤的制作,涵盖着一种敬畏,譬如对“福” “禄” “寿”的敬畏,它是源于对代表正义、公平的精神力量的崇奉。一个人唯有敬畏,才会有约束。我国传统杆秤由13颗秤星添加到16颗秤星,彰显出先人内心深处具有一种对文明的敬畏和信仰。这种精神力量理应持久不衰,日渐光大,因为“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 (明·张居正)
雍正倡言节约粮食
我国是一个农耕古国,但在千百年来,常有先民们吃不饱的朝代,清代亦然。因此雍正皇帝大力倡导节约粮食。
雍正二年(1724),他专为剩菜剩饭下了这么一道圣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雍正为了节约粮食,将剩余的粥饭及肴馔从下人食到猫犬食,再到禽鸟食,交代得一清二楚。日理万机的皇帝专门为剩菜剩饭的处理下一道圣旨,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堪为绝无仅有,可见他对节约粮食的重视。
时隔三年(1727),雍正皇帝又为禁止浪费粮食再次发出一道圣旨,云:“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如尔等仍前纵容,经朕察出,将尔总管一体重责。”民以食为天,节约粮食一事关乎天下民生,雍正严责之,多少体现出这位君主的“以民为重”意识,当然,这一意识是以惧怕和防止“民变”为逻辑前提的。不是吗?我国多多少少的农民造反岂不都是为了一张嘴?倘若连饭都吃不饱,还能苟活么?
现如今,我国正迈向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但节约粮食还是一个万不可轻忽的问题。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年粮食总产量1/10),委实令人痛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