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有志者不能至”……在传统文化中,纵览名山大川、探索万里疆土总与“雄壮” “豪迈”等字眼相关。户外探索既给参与者带来成就感,又满足普通人追求惊险刺激的娱乐心理,追求时髦的参与者越来越多。
然而,近期多起伤亡事故让户外探索中危险的一面暴露无遗,凸显部分人群“野外尝鲜”的浮躁心态。专业人士认为,近年来户外探险运动之所以事故频发,是由于越来越多不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参与其中。
此外,随着户外探险运动热度增加,部分专业培训机构降低标准,开办各类速成班,也是导致户外探险运动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猎奇心理”导致意外事件频发
“驴友因野游被困,被迫求救的情况每年都有发生。”宁夏贺兰县洪广镇暖泉派出所民警王玉阳说,一些人因为猎奇心理“野外尝鲜”,将自身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今年3月下旬,两名驴友因未看清指示牌,不慎误入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未开放的保护区内,结果迷失方向被困深山。“没想到山那么深、植被那么密,更没想到半夜还下雪了。”其中一名驴友说,由于对山里的情况完全不了解,两人很快迷路,只能沿着巉岩峭壁摸黑攀爬,等待救援。因为极度饥饿、疲惫以及突如其来的风雪,两人只能“坐在岩石上往下溜,手脚都冻僵了”。
保护区地跨宁夏、内蒙古两地,植被茂密,道路难行。宁夏与内蒙古两地的公安、消防、应急管理局、蓝天救援队等100多人组成多支救援队,连续寻找15个小时,才将两人顺利救出。
据了解,两名驴友是第一次进入贺兰山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游玩,随身未带任何专业户外装备,仅着一身未加绒的冲锋衣,带了两瓶矿泉水便进山“放松心情”。如此疏忽大意,差点酿成悲剧,两人也被相关部门罚款5000元。
无独有偶,8月,两名探险人员在贵州省关岭滴水滩瀑布进行瀑降时被困,不幸遇难。涉事瀑布属于尚未正式开发运营的“野景区”,周围缺乏相应的安全设施。专业人士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两名遇难驴友对当时环境缺乏理性评估,明智的选择是取消瀑降。
谁在助长“野外尝鲜”心态
早在20世纪,户外探索在我国已有一定基础。一些专业爱好者还尝试乘船漂流黄河、长江。不过出于多重条件限制,普通人对相关挑战只能报以钦佩与掌声,很少亲身参与。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国外大量以冒险、探秘为主题的纪录片、电视节目被引进到国内,勾起了更多人对于野外生存、户外探索等原本冷门爱好的兴趣。此后,国内媒体制作播出多部户外探索类电视综艺真人秀,使得户外探索迅速成为流行趋势。
一批以展示探险内容为主的网络自媒体逐渐走红,他们借助直播、短视频作品等吸引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粉丝关注。“女子徒手东南亚丛林生存100天”“孤身挑战无人荒岛”,诸如此类标题的自媒体作品俘获大量眼球。
这些自媒体中,虽不乏专业从业者提供正规指导科普,但也有大量以搏出位、赚流量为目的的作秀者刻意逢迎观众的猎奇心态,以夸张姿态“表演”野外生存、深山探秘等内容,带来不良示范。
“一人一骑”“无后援”“一套冲锋衣,装备全靠捡”“挑战极限生存”,部分自媒体会有意无意地以更简陋的条件、更恶劣的环境、更长的时间来炫耀成绩。有的还刻意摆拍、演戏,将“节目效果”伪装成真实遭遇,让户外探索成为娱乐表演。
“我们遇到过有人下到洞穴以下200米,然后回来发状态说自己已经下到500米了,这不是热爱,而是虚荣。”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说。
同时,一些自媒体在相关作品中过度夸大无人区、深山峡谷等危险地带的雄奇瑰丽与惊险刺激,并掩饰淡化潜在的危害风险,相关视频作品轻易收获数万点赞。这激起一些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小白”的“尝鲜”心态。
户外探索伤害事故频发,越来越多不具备相关技能的非专业者以“尝鲜”心理盲目参与是重要原因。一些人受不良自媒体误导,图娱乐、赶时髦,疏忽高危险性活动的危险性,看到别人轻松完成某项挑战,盲目相信自己经过简单训练也能完成,最终因缺乏经验而丧失自救能力,以致酿成伤害事件。
实际上,诸多野外恶劣环境无法真正体现在自媒体展示的视频画面中,观众只看到了视频中壮美的蓝天白雪、大漠飞沙。西藏自治区双湖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拉吾达布说,在羌塘自然保护区,人员经受的主要危险是缺氧、迷路和野生动物袭击。而这些危险镜头较少呈现,观众也就有了“无人区没那么危险”的错觉。
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已于2017年发布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而一些短视频社交平台目前仍有大量自媒体“吹嘘”自己进入相关无人区冒险,误导对当地情况一无所知,且缺乏野外求生常识的普通人盲目前往。
“挑战”成“夺命”技能求“速成”
贵州省六盘水市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余天亮说,户外极限运动事故,每年都会发生。参与者越来越多,但欠缺专业技能和知识,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以登山为例,专业培训资源大多集中在各级登山协会,普通人较难接触到专业培训。”余天亮说,部分户外极限运动参与者,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遇到突发情况时,就没有体力和专业知识完成脱困,“户外极限运动真的需要系统训练”。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媒体普及后,户外极限运动有了更多渠道和展现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但部分网友往往看见别人轻松完成某项极限运动,忽视了其背后的努力,认为自己经过简单训练也能挑战。
在某些视频中,有些极限运动员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做出夸张动作,也会误导网友。
“喜欢户外极限运动没有问题,但是应该有一些知识和体能储备。达到了什么级别,再去参与该级别对应的活动,做和自己能力相应的事。”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说。
记者采访发现,在户外极限运动培训逐渐市场化后,出现了培训机构盲目开办“速成班”等乱象,威胁该类运动的健康发展。
“这容易误导参与者,让他们觉得户外极限运动很简单。”有专家表示,户外极限运动的水平依赖长期训练,速成班仅仅是告之方法。
拥有近30年户外探险和救援经验的樊黔建议,在参与户外极限运动培训或相关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或俱乐部。据他观察,目前市场上部分户外极限运动俱乐部,存在无相关资质、无专业领队、无完备应急预案的“三无”乱象。有些对线路、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都不规范,甚至出现不购买保险或者购买无效保险等情况。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超过两成的极限运动培训企业存在过经营异常,近3%的相关企业受到过行政处罚。
安徽省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主任于三忠坦言,比起速成班,所谓的“传帮带”同样值得警惕。
“一些‘大咖’或者‘大师’带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往往不愿意花时间系统学习,认为跟着‘师父’玩两天就能掌握技巧,实际上对器械、技术和理论的掌握都是欠缺的。”于三忠不无担忧地说。
生命非儿戏,“野外尝鲜”心态当止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下,健康、适度的户外运动有利于人们亲近、享受自然,放松心情。然而,怀着“爬野山、游野泳才有野趣”“去无人区更有成就感”“遇到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等浮躁心态盲目参与户外探索,并不可取。不止一起事故表明,头脑一热,说走就走,使户外探索变成盲目冒险,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会对当地救援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实际上,专业爱好者在运动之前,都会进行谨慎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会果断放弃。”资深户外探险从业者李明松说。不过这种谨慎心理是抱着“野外尝新”心态的入门者所不具备的。而即便是装备、补给充足的专业人员也不敢打包票能全身而退。
王玉阳曾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公安局工作过8年。据他介绍,2018年,一名在羌塘无人区迷路、体力不支的驴友打来求助电话。由十几名警察组成的搜救队虽然携带充足装备和补给参与救援,但仍有多名队员被冻伤。
“那位驴友携带了专业户外装备,但他没想到自己会从高处摔下来,腿和胳膊被摔伤,还因脱水失去了意识。”王玉阳说,一些驴友偏好到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尝鲜”,意识不到个中危险,给搜救工作带来更大困难。
遏制“野外尝鲜”的浮躁心态,规范引导很重要。“经过科学、长期的训练后,像户外运动乃至极限运动的致残、致死率是比较低的。”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张永红建议,要鼓励入门者有节制地参与相关探索活动,控制好奇心,认真参与相关培训,提升相关产业规范性。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其他参加者对损害的发生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第三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者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处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综合自新华网、半月谈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