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伪劣口罩案涉及多个罪名,是这支上海检察专业化办案团队,从保护人民健康权的根本立足点出发,确立了疫情期间伪劣口罩产品认定证据标准,实现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从严打击。
一名经外省市法院判决的刑满释放人员仍在不断申诉,是另一支上海检察专业化办案团队,用精湛技术还原真相,锁定真正犯罪嫌疑人,同时推动当地申请法院启动再审程序,还申诉人以公平正义。
一年前,上海检察机关建立了首批12支专业化办案团队,覆盖“四大检察”业务及食药环资、证券、银保、知产、未检等多领域。这些汇集了全市三级机关优秀检察官的团队,不仅办理疑案难案,同时还结合办案开展理论研讨,参与制定本市办案指引和规范性文件,为构建提升办案质量的机制制度贡献智慧。
为精准打击伪劣医用口罩犯罪提供智慧支持
今年疫情防控开始后,上海检察机关陆续收到多起公安机关立案后提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制售伪劣口罩案。案件定性复杂,相关证据标准不明晰。上海检察机关食药环资专业化办案团队的检察官们积极投入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伪劣口罩案可能涉及几个罪名,但疫情当前,最关键的是体现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保护!”团队联合多方,充分研究论证制售伪劣医用口罩犯罪的证据标准,为精准有力打击相关犯罪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卫健委在发布的两个指南中推荐了四种防疫口罩。然而疫情爆发以来,很多观点文章中,虽然都提及了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却没有提到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一次性使用口罩。”团队召集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陆锋说,“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两种口罩恰恰是普通群众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也是被查处最多的。必须严密论证,把标准定好,把空白填上。”
核心成员们紧密联系市场监管局执法总队、药监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所等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甚至是远在千里之外从事医疗器械专业研究的专家,尽一切所能收集伪劣口罩危害性的专业意见。在疾控和临床医学领域相关专家的帮助下,经过数日高密度的讨论研究,通过对相关口罩标准的释义和对防护功能指标体系的说明,明确了针对本次新冠病毒防疫所需,防护口罩所应具备的4项核心技术指标。
市检察院对该团队的论证建议充分研判后,确立了本市疫情期间伪劣口罩产品认定的证据标准,为上海检察机关打击相关犯罪提供依据。
“捕了!”团队核心成员、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曹杰在电话那头有点兴奋。因为团队第一个接手的“1·27”口罩案,于2月13日成为在这场“战疫”中首起批捕的伪劣口罩案。
疫情期间,这个团队所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口罩案件中两起案件成功入选上海检察机关查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不再“单打独斗”优秀检察官形成合力
食药环资专业化办案团队在疫情防控期间,展现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战斗力。这正是得益于专业化办案团队的创新管理模式。
“过去我们每每从三级院抽调优秀检察官办理疑难案件,但总是局限在发挥他们个人技能优势,例如谁擅长出庭、谁擅长讯问等等。而现在不少新类型、复杂案件,对于检察官专业领域背景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市检察院政治部教育处张心恬副处长看来,专业化办案团队的组建,突破了以往更多依靠优秀检察官“单打独斗”的局限性。
现在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创新开展以市检察院相关部门对口指导、团队自主管理模式,团队的组织架构突破院际限制、突破人员类别、突破行政模式,以“召集人+核心成员+其他成员”为基本组成,实行召集人负责制。12名召集人主要由市分院、基层院的业务骨干组成,另有核心成员(皆为检察官)32人、其他成员77人。召集人和其他核心成员中,博士学历占比4.55%,硕士学历61.36%。专业化办案团队还参与制定相关办案规范,依托团队成员专业能力,为相关立法和各条线制定办案规范性文件贡献智慧。
严惩新型网络犯罪 加大知产保护
精准办理各类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同样是上海检方组建专业化办案团队的一个初衷。“团队核心成员在发挥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办好承办案件的基础上,立足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会诊、讨论相关领域首例、新类型以及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精准把脉,凝聚智慧,办好案件。”张心恬说。
2018年2月起,吴某某以营利为目的,明知一些网站为盗版网站,仍从中搜索某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电视剧视频链接,采取解码播放、解析播放等非法手段获取真实播放地址,并写入自己的网站数据库内。用户在吴某某经营的网站内不用进行跳转,即可免费播放、观看被链盗版网站上的剧集。与此同时,吴某某在其经营的视频网站界面提供广告服务,并通过自己的支付宝、银行账户收取广告费用,截至案发非法经营数额达30余万元。
在办理该起“深度链接”入刑案件时,本案公诉人、上海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专业化办案团队召集人孙秀丽并未囿于传统的网络著作权侵权标准,而是和团队一起将深度链接这一技术行为置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规制可能性的视角内进行综合评判。首先,团队明确了深度链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次,团队确立该类案件审查的基本证据标准为“明知+破坏(避开)技术措施”。
最终于去年11月12日,市检察院三分院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吴某某侵犯著作权一案公开开庭审理,法庭经审理后支持了检方的公诉意见,当庭宣判被告人吴某某犯有侵犯著作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30万元,同时禁止被告人在缓刑期间从事视频网站经营。
锁定真嫌疑人 助申诉人获再审希望
就在前不久,外省市检察机关将一条疑难案件证据转至上海检察机关声像鉴定检察技术专业化办案团队。“此前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犯信用卡诈骗罪的朱某,刑满出狱后仍不断申诉。”团队召集人高峰介绍。
十多年前,上海市检察院技术干警高峰就参与检察机关首个电子数据鉴定实验室的建设,与组员一起完成了检察机关首个电子证据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工作,开创了多项第一,并在多个疑难案件中,协助公诉人填补关键电子证据空白,是业内知名的检察技术专家。因此当外省市检察机关遇到这桩喊冤疑案时,很自然将目光投向上海市检察院。
本案中,侦查机关所能提供的证据,只有一张模糊不清的监控录像截图。也就是说,朱某是或不是犯罪分子,由上海检方承担的这第二次图像比对结果,将产生关键作用。
展现在高峰团队面前的截图,不仅模糊,而且角度偏斜,给人像比对工作制造了较大难度。然而,高峰带领团队成员应用先进技术,将朱某的容貌与截图进行了重叠比对,并以量化数据,得出了二者不匹配的结论。这样一来,朱某的申诉前景顿时柳暗花明。
然而在高峰看来,工作并未做完。既然朱某不匹配,那么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又是谁?“大海捞针”难不倒专业化办案团队,在先进的技术应用下,他们真的帮助侦查机关从亿万人像数据库中,通过检验鉴定确定了那名高度匹配的男子!
“目前,这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当地侦查机关找到,且已供述犯罪事实。近期本案将申请建议法院启动再审程序。”高峰披露。
据市检察院披露,未来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将探索培育检察工作品牌,通过专业化办案团队前沿探索和精深研究,形成有效经验制度,放大专业化办案效果,提升检察工作影响力。上海检方将鼓励专业化办案团队“走出去”,以交流授课、参加联席会议等方式,积极展现检察机关加强前瞻性司法研究和供给的成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