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
不容置疑,年龄与着装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关于着装色彩的诸多选择依据中,年龄并不占主导地位,更不应把年龄当作选择服饰色彩的唯一标尺。在生活比较富庶的当下,社会上的着装现象往往与着装理论无涉,而取决于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和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但多年来受我国国情和民情的制约,一种畸形的服饰心态衍生并固化,形成了按年龄论着装色彩的不正常现象。
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实际是对社会现象的误会,而这些观念却常常被人们当作“准则”去恪守和遵循。在此情况下,“少则穿艳,老则穿素”,“少则着明,老则着暗”蔚然成风。更有甚者,“颜色老”“颜色年青”这种从语言到内容都荒诞的词语被人们经常引用。从理论上讲,任何年龄都不存在色彩的禁忌。色彩的艺术效果首先是“搭配”水平的反映。因此,肤色是着装色彩选择的首要依据。简单地说,肤色白皙的人,尽可选用大红、水粉、嫩绿等鲜艳颜色,而不论其年龄老少。肤色较暗的人,服装色彩应考虑有适当的含灰度,以求协调,亦不论其年龄之“轻”。肤色适中的人则适宜着暗红、灰绿、灰粉等色彩的服装,以形成完整协调的穿着效果
那么,年龄与着装色彩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年轻人的肤色多白皙,儿童更洁嫩,因此,服装色彩的选择面较宽。人到中年以后,有些人会发生色素沉着肤色渐深。这就要求人们的着装色彩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选择色彩时应更为审慎。而且只用白皙、灰暗等简单的词语来形容人们的肤色,未免过于草率了,因为人们的肤色实际上是多样的丰富的,各不相同的。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们,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或细微的差异。因此从现象上看,将同样一种色泽的服装拿给肤色细微差异的人穿,有时也会产生优劣较大的差别。要把握这种差异则必须从本质上考虑,即考虑年龄带给人们的各种综合因素,即:肤色、体态及心理三大要素。把握肤色与着装色彩的搭配,除了上述的简单原则以外,更应该从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两个基本原则中去为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肤色与服饰色彩的最佳搭配。素描关系即深浅关系,黑、白、灰关系。如肤色较暗的人的服饰色深度不宜与肤色接近,也就是说无论选择哪种颜色服饰都应与肤色固有的深度接开距离。色彩关系即颜色之间的冷、暖关系。如同样深的肤色可能年轻人透着红晕,充满活力,老年人则易泛黄、略带衰容。所以,选择服装色彩就不能只考虑颜色的深浅,还要考虑颜色的冷暖倾向。如同样为深驼色,偏红、偏黄效果大不一样。泛黄肤色要避免选择黄或黄的对比色。当然颜色变化万千,搭配得当既需要把握色彩理论亦靠经验积累。
人体形态与色彩也存在着必然联系,这由色彩与视觉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决定。一般浅色、明快色较深色、凝重色有扩展作用。鲜艳色也易起到吸引注意力的醒目效果,所以体胖者或体瘦者在色彩选择上何不利用这一道理抑已之短?一些中老年人皮肤逐渐松垂,体态臃肿,在服装配色时则有章可循。而青年人如果也是胖体,也必须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但有时着装现象往往不取决于理论,而取决于着装心理。年轻人活泼洒脱,中老年人沉稳持重。利用色彩感情、色彩语言是不难如愿的。然而切莫忘记一个人的着装风格是以穿着场合、穿着地点和穿着时间等不同而言的,故色彩选择亦应大不相同,更何况生活本身就是色彩缤纷的。另外,还有一种极端心理也是造成选色畸形的原因之一。某些人上了年纪,体态和肤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心态却追求年轻,力图保持鲜艳色彩来达到目的。但由于打破了色彩与肤色的均衡协调,给人以娇艳轻薄的感觉,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人们在着装时是不可能回避色彩运用的。只有勇于摈弃禁锢心理,科学对待生活,且对自己的肤色、体态、气质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才能穿出适合人生各个年龄段的服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