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综合

新发展阶段我国基层治理中群众路线的创新

本文字数:3003

  【内容摘要】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基层治理中仍然需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需要我们增强走群众路线的创新、法治和服务理念、明确群众作为“多元共治”主体的职责,建立利益联结和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群众自治能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基层治理  群众路线  创新

□危红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但我国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会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强调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全会还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新发展阶段我国基层治理需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

一方面,人民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受益者,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基层治理的晴雨表。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是基层治理的主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治理是法治,也是自治,每个人都自觉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小事,才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共同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真谛。通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自治组织赋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化解基层社会中的矛盾纠纷,增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对党的认同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治理效能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当前我国基层治理中坚持群众路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治理念不强。随着社会矛盾纠纷的多样化、复杂化,基层治理法治化是必然的选择,但在具体实践中“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思想依旧存在,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破解难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2、服务意识不够。一切为了群众、回应民生关切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任务。然而,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用管制的理念和行政的手段来开展工作,仍存在“做自己会做的,而不做自己应当做的”现象,服务意识和水平不够。

3、公众参与不足。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意识淡漠,公众参与程序存在诸多缺陷,公众参与渠道的制度供给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层治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主要困境。公众参与能力也亟需培训和提高。

4、利益联结不畅。针对部分基层治理中的党委和政府唱“独角戏”、社会组织与群众象征性参与的现状,要发挥多元主体在基层治理中的合力,还需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如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热点问题方面,进一步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与群众根本利益的联结。

5、创新水平不高。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人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坚持群众路线需要创新思维、理念、方式、途径等,占领好网络新阵地,不断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新发展阶段我国基层治理走好群众路线的途径探索

1、增强创新、法治和服务理念,这是发挥群众路线制度优势的前提。

一是创新理念。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种新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有创新的勇气、精神和理念,用好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新形式、新方法,将群众路线走得更新、更实、更深。

二是法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常态化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次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主动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自身诉求,并公正合法地处理群众问题,自觉自愿用法律维护群众权益。

三是服务理念。基层治理贴近群众,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真正解决问题,提高基层治理实效为导向,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

2、明确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责任与角色,这是发挥群众路线制度优势的关键。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厘清党委、政府、群众等主体各自的定位与职责。党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政府主导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的载体和渠道,主动问需于民,为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责任搭建平台;群众作为多元共治的核心主体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大受益者,要破除依赖意识,自觉主动承担所在社区的治理责任,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自治实践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

3、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处于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群众能够主动作为、人人尽责。

基层政府要努力寻找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比如社区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从而建立起“大家事、人人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中心,才能人人共享治理成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就构建起了很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正是有了最根本的共同利益,广大人民群众才真正有效地做到了疫情信息及时报送、个人居家隔离防护、主动或配合接受检测,参与志愿服务等,为我国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贡献力量。

4、构建“一切依靠群众”的公众参与和意见反馈机制。

构建注重协商的公众参与机制,增进政府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持续互动,是提高政府基层“回应性”治理水平的优先选择。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要注重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确立公共决策的事前公众调查程序、事中公众协商辩论程序、事后公众参与意见反馈程序;完善行政信息公开、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制等,为公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党委、政府要提供参与平台和渠道,适当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例如借助居委会、业委会、志愿者等载体塑造参与意识、培养参与能力,逐渐拓宽深层次、多维度参与决策、监督等治理内容。

5、提高群众的自治能力,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制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就是提高群众的自我组织能力,组织群众参与社会的共建与共治,从而更有效、有序地实现共享。一是在治理主体上,多元主体应被有效纳入治理体系中。二是在治理渠道上,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多主体全方位参与社会治理。三是在治理成果上,实现全体成员共享。最终实现“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的新格局。

6、充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日益成熟,对利用网络走好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持续推进  “互联网+政务”,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网统管,高效处置一件事;突出便民惠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通过网络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不断开创网上群众工作新局面。一方面要  “相信群众”,经常利用网站、  “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等,广泛开展线上互动,汲取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要“为了群众”,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回应民生关切,把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解决好、落实好,提高治理水平。不断创新网上群众路线新实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完善基层治理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综合 A03 新发展阶段我国基层治理中群众路线的创新 2020-11-16 2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