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全市首个社区法治服务中心将迎周岁

社区里的法治“全科医院”

本文字数:3398

专家门诊里由专业人员提供法律服务

社区法庭的普法意义也很不一般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今年5月7日,一起备受关注因“垃圾”引发的相邻纠纷案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法庭开庭审理。

庭审当天,正是这家静安区首个社区法庭的首次启用,公开“亮相”。而它所在的临汾路街道社区法治服务中心,也是上海市第一个社区法治服务中心。

法律诊所、邻纷调解、心灵驿站、一门通释、安帮之家……如果说,社区法庭是社区矛盾纠纷解决的“最后一站”,那么,今年1月起启用的社区法治服务中心则更像是一个家门口的法治“全科医院”,将原本“散落”的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聚合起来,为居民提供起“全业务、全流程”的一站式社区法治服务。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探访这家即将迎来周岁的社区法治“全科医院”。

“挂号”

全链条处置  居民“只跑一地”

临汾路社区法治服务中心于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目前试运营已近1年。走进临汾路街道社区法治服务中心(下简称  “中心”),就能看到一个圆形的“前台”。居民先在前台“挂号”,然后根据办理业务的类别,分配到相应“诊室”门口等候办理。

拿好“号”后,居民穿过大厅往里走,就能看到法律诊室,里面有律师提供专业法律咨询解答;邻纷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在这里调解各类纠纷;挂着“一门通释”牌子的,是派出所、市场监管、城管等执法人员接待申诉,提供普法服务的联合办公点;右手边的心理咨询室,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

“我们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信访办、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工作室等,都合并在一个‘中心’里,同时新增了一门通释和社区法庭等,一共8个服务室。就是希望能让公共法律服务更主动贴近居民,避免居民来回跑,从而形成闭环式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真正实现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临汾路街道平安办副主任王骏告诉记者。

“过去,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可能要在几个部门‘往返跑’,甚至‘跑错门’。现在,我们把各个职能部门集中在社区法治服务中心内,群众只需要到我们中心挂号,各窗口既分工又协作,可以实现各类法律事项全链条处置,大大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对此,家住临汾社区的居民张先生深有感触。日前,由于车祸受伤,要与肇事者打官司要求经济补偿。张先生先在中心内找到专业律师进行咨询,考虑到他受伤后行动不便、居住地在临汾路街道、事故发生地也在静安,因此将这起案件的开庭地点选在了该中心内的社区法庭——该社区法庭是静安区的首个社区法庭,同时也是上海市为数不多的具有实际审判功能的社区法庭。

“真是没想到,从开始咨询到找律师,再到最后的开庭,全部都能在家门口的法治服务中心内解决,这也太方便了。”

案件办理结束后,张先生对该中心“一站式”服务模式表示满意。

“专家看诊”

多元服务  社区矛盾就地化解

记者近日来到中心现场时看到,“律师诊所”门口“生意”最好,等候区椅子上已经座满。

“社区里的矛盾,大多与婚姻家庭、邻里相关,都是小摩擦,但这些小摩擦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就有可能升级成纠纷,甚至最后对簿公堂‘撕破脸’,更不利于社区和谐。”临汾路街道司法所副所长张宇告诉记者。“中心除了有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队伍,还聘请了专业的律师团队,每天‘专家坐诊’,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心聘请了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每天轮流坐诊,开展专业的公共法律服务。尤其在婚姻家庭、继承、合同纠纷等居民咨询较多的领域,由专业律师、心理咨询师共同提供分析、疏导等服务。

年初,中心接待了一位王女士。“当时她来的时候,情绪很激动,说丈夫骗婚,要求马上打离婚官司,并要求对方给予数十万的经济补偿。”王骏回忆,当时大家一边把王女士引到了法律诊所,一边和居委会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原来,王女士去年在网上结识了家住临汾社区的丈夫,两人于今年年初在上海结婚,并生下一子。闪婚闪生加上婚后的生活琐事,两人之间的问题矛盾日益凸显,在居委会调解过好几次皆无果。

了解客观事实后,先由专业律师根据法律依据进行定性:根据婚姻法可依法离婚,但对方在婚内并没有法定过错行为,因此女方高额经济补偿的主张并不合理。“女方听到后,更激动了,不过我们马上把她引到了一墙之隔的人民调解室,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次调解。”随后,人民调解员通过法、理、情的并用,让夫妻两人坐下来谈。一日夫妻百日恩,随着调解的深入,夫妻俩慢慢不再那么敌对,王女士也根据此前获悉的法律依据,降低了经济补偿的心理预期,丈夫也表示愿意在能承受的范围内拿出一定的补偿。最终,两人顺利谈妥了补偿金额和儿子的抚养权问题,也顺利地离婚了。

据悉,截至目前,中心共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38次,心理咨询服务35次。

“特殊诊室”

能“找说法”更能“谈心事”

在中心,还有着两间“特殊诊室”——“党群同心”和“心理咨询”服务室。“这里定期有街道党员干部进行接待,既成为党员干部服务居民群众的一线窗口,也是党建引领法治建设的阵地。”王骏介绍。

“有些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调解也不一定能起作用,就需要‘特殊诊断’。”张宇向记者讲述了近期的一起案例。

有位90岁的老人拉着儿子跑到该中心要找律师,称儿子平日虐待老两口,要断绝父子关系。律师在接待时向老先生表示,亲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我国法律不支持断绝关系的行为。老先生一听,立马着急了,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务事,只要自己想办手续就能成功。

这时,正好在“党群同心”服务室进行接待的街道党员干部小杨走出来,了解情况后把老人家请到了自己的服务室。“我也是几十年的老党员了,看你也是党员,且听你说一说。”老人得知小杨身份后,缓解了对立态度。随后,小杨结合老人所说的事实和居委会的反馈,发现老人儿子并没有虐待行为,只是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对老两口生活有所忽视,并在一些琐碎小事上态度欠妥,生活作风一直很强硬的老父亲有了心理落差,日积月累下对儿子产生了不满情绪。

于是,小杨边安抚老人情绪边向其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法律条文,同时还叮嘱其儿子今后一定要多顾及年迈父母的心情和生活起居。在之后一个多月内,小杨还和居委会的党员干部们一起经常去看望老人家,与老两口谈谈心。“其实,老人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琐碎小事,只要我们用情用心,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很多家庭矛盾就能圆满解决了。”小杨表示,最后老夫妻俩和儿子的关系明显缓和融洽了,老先生再也没有提过要断绝关系了。

通过“法治”+“服务”,让法治工作变得更加有温度。如今,中心还常设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服务热线,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服务,柔性化解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重大、疑难、复杂以及各类群体性矛盾纠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未病”

打造社区综合法治平台

“两被告上述行为已严重侵犯三被告相邻权……请求判令……”今年5月7日,一起备受关注因“垃圾”引发的相邻纠纷案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法庭开庭审理。

旁听席上都是前来听庭的社区居民。庭审结束后,该案承办法官白云向居民们以案释法: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通风、采光、通行等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的,应当排除妨碍,因为相邻各方不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且是相互协作关系,相邻各方应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相互关心、照顾,正确处理好相邻关系。

“社区法庭不仅方便居民诉讼,更能够通过典型个案释法,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有着最生动的普法教育意义。这也是我们打造社区法庭的初衷之一。”张宇说,“除了有效化解矛盾,如何治好‘未病’防范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社区法治服务中心除了打造高效、专业、便捷的一站式法治服务外,还搭建一个了综合法治平台。今年7月,静安区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项目就在临汾启动,并在社区法治服务中心设立示范点。

此外,中心还承载了大数据分析研判、优化依法治理重任。王骏透露,目前街道正在打造相关数字系统,未来可通过数据查询,应用和分析,对辖区内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处理,提前介入,消除隐患。

王骏表示,下一步,临汾社区法治服务中心将继续通过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发现和研判分析、多元化多层次化解体系,有效地将社区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消除在萌芽、吸附在基层、化解于无形,做到“小事不出居委,大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并以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和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指导,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贡献临汾智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社区里的法治“全科医院” 2020-11-25 2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